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王珞:杨与杨

2017年05月29日 党员园地 ⁄ 共 168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杨与杨

Emma Young (艾玛·杨)是一名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留学生,就读于云南大学。她有幸被选为学生代表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作讲演。她着重指出了在中国四年的学习期间,与自己的家乡相比,感受到了中国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更安全的社会环境。我不知道上面的“新闻”以前是否发生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不难想象,这个场景在将来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的校园里。

艾玛·杨和杨舒平,除了同姓之外,她们的经历和讲话就如镜像一般相同,而且两国的现场观众都会献上热烈的掌声。但也许不同的是来自他们自己国家民众的反应。中国民众的反应我们已经深有体会了,那美国会是怎样呢?可以确定,美国民众的反应就是没有反应,因为这件事情一开始就不会成为新闻。就当今来看,美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直面自身问题的社会,而中国是一个过渡敏感、不敢面对现实的社会。

与将近十年前的王千源事件相比,许多中国民众(至少是网民)似乎还是停留在2008年,思维甚至滞留在极左的1968年,那根敏感的神经始终紧绷着,紧绷到就连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都看不出来,甚至断章取义。“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言论自由的清新空气) 中,杨舒平的“清新的空气”其实无非就是在指代美国更为自由的言论环境。她说的并没有错,那些“污浊的空气”正在腐蚀着每个中国人思想的健康。

在美国,杨舒平能够有机会在“清新的空气”中自由呼吸,畅所欲言,不再需要再去担心因谈论“污浊的空气”而被禁言。毕业典礼如此重大的一个场合,这本是展现中国人自信的绝好机会。可惜极为讽刺的是,这此机会反而被一些愤怒民众的不自信给毁掉了。

更为讽刺的是,那些网络和媒体的谩骂无非就是认为杨舒平给中国丢了脸,但恰恰正是这些谩骂反而加深了美国人对中国负面的刻板印象--文革式的思想统一与口诛笔伐。看看下面几个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就一目了然了

纽约时报,5月23日,文章标题:“Chinese Student in Maryland Is Criticized at Home for Praising U.S.”(马里兰中国学生因称赞美国而在自己国家遭受强烈批评。)

华盛顿邮报,5月23日,文章标题: "A Chinese student praised the ‘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at a U.S. college. Then came the backlash." (一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称赞“清新的空气”。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负面反应。)

华尔街日报,5月23日,报道的段落节选:"The incident highlighted how nationalist fervor in China can quickly become vitriolic at a time when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pushing a narrative of China’s rise on the geopolitical stage that allows little room for​​ ​ideological​ ​​dissent." (习近平主席正在极力强调中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的崛起,这给意识形态上的异议没有留下任何空间。与此同时,这次事件突显了民族主义狂热在中国如何能迅速变得十分刻薄。)

美国的国家格言是拉丁文“E Pluribus Unum”,英文译为“out of many, one",中文译为“合众为一”,当今的中国也是“People's Republic”,即“人民的共和国”。 两个杨反应出了中美之间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会面对不同的声音和逆耳的异议。她们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面对这些声音的时候,两个文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合众为一绝非易事,“众”字中的三个“人”字都各不相同,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众多人民。每天身处在"污浊的空气”里,我们的确会有统一的声音,但那是因为我们都带着口罩而无法发声,所以唯一能听到的就是寂静。多样性只有在“清新的空气”中才能存活。倾听、理解、尊重和包容,当这些品质能够飘散在我们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将可以自信地摘下口罩,发出不同的声音,去大口呼吸“甘甜”的空气。∎

中国民主党员 王珞

2017年5月29日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