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中国国企弊病观察:中共58年前做的事让企业家仍心有余悸

2014年12月21日 党员园地 ⁄ 共 155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包添成转自看中国2014年12月18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共政权每当到危急时刻就会做出些许妥协,名谓“改革”。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改革,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至今民企仍在观望,担心中共在1956年实施的公私合营第二次又来了,企业家对此仍心有余悸。

中共高官谈混合所有制:民企担心被吃掉

中共政权每次在政治或经济方面遇到难以绕过的问题,甚至危及其政权的时候,都会做出些许的妥协,并冠以“改革”的名义。中共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称“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由于中共权贵掌控国企各领域,因涉及庞大的利益集团,国企改革难度大。上市国企董事长和高管都是中共政府委派,并非股东会选出。要对国企开刀无疑会触碰到权贵的根本利益。据中共官方资料,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纪委委员中,至少有近20人是来自国企。

12月16日,以“重建改革生态”为主题的201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举行。中共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年会上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牵一发而动全身。

据大陆门户网站《网易》财经频道报道,李毅中表示,许多民营企业家仍然在等待观望。“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发展混合所有制,显性隐性门槛太多了,特别是垄断行业准入受到限制,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没有跟上”;“他们认为《物权法》很好、三中全会讲的很好,但是没有落实,担心混合以后或者被挤出,或者被吃掉,有的还担心是不是第二次公私合营又来了,心有余悸”。

经济学家认为混合所有制解决不了国企的问题

大陆知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名誉理事长茅于轼表示,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变成了一个中国经济很重大的问题,改革方向就是用混合所有制,但是对这个方案没有多大的信心。

茅于轼称,很多国企已经是混合所有制了,但是它的机制上还是问题很多,就说明了混合所有制解决不了国企的问题。央企有60%都上市了,但是这些企业照样出问题,国企里面有好多的腐败。

茅于轼用吃空饷举例解释国企腐败问题:一个部队里面,假设有10000个兵,名单上有12000个人,那2000人吃空饷,他要得国家的奖金,领回来的钱被部队的领导就贪污了。这种是部队里头的现象,现在国企里头有吃空饷的,民营企业里老板要是吃空饷就是笑话。

茅于轼认为,要解决国企改革的问题,那就是把政府和企业一刀两断。要克服的真正困难就是把企业交还给市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检验政府是不是真改革,有两项检测指标,其一是,国有企业是不是要受到根本性的限制,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是不是真的会推出;其二是,对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制约是不是有实质性的改革。如果这两个检测指标没有通过的话,那么其他的技术层面的政策变化不是真正实质性的改革。

令企业家心悸的公私合营

中共政府欲实施的混合所有制,令民营企业担心是第二次公私合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共政府在1956年,针对民族企业家和私营个体业主,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名义进行公私合营,实质上是属于政府强制垄断经济市场的行为,缺乏法理与公义的转变程序,侵害财产私有权,衍生诸多问题。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了1966年9月,中共政府称“公私合营的企业变成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质的情况是,一夜之间股民股票归公,房产等不动产归公。未经任何法律手续私营股份被没收,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中共政府控制的企业。

公私合营令很多传统企业、品牌消失,有些企业因在早年(中华民国时期或更早)已在香港开设分号、分店,故得以传承至今。也有一些企业在中共建政后或被强迫公私合营时撤离大陆迁往香港,并成功生存至今,如现在香港的潘高寿药厂。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