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三自运动”的本质是一场镇压基督教和信仰自由的运动。学者任不寐称为1949年后的“第一场文革”。共产党比1957年的知识分子们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摧毁言论自由的前提,是先摧毁信仰自由。因此共产党在1950年后的国有化,显然按着这个顺序:第一先征收信徒们的宗教信仰,第二再征收资本家的手中财产,最后征收知识分子的言论。一无信仰、二无财产的知识分子被摆在最后,因为共产党知道,在前两轮的征收中,需要...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近年来,知识界开始关注宗教在中国的复兴,尤其是基督教的传播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
因为各种本土宗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具有较强的同构性,而基督教无论在其独一神论和救赎论的教义层面,还是教会生活的形态层面,对中国社会的肌理而言,都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并与西方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政治与社会、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同构性。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扎根与扩散,长期...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最讽刺的,是一个号称独立自主,“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运动,却建立了一个二千年教会史上罕见的彻底依附于政府、放弃圣经真理而接受现实政治目标控制的宗教组织。用吴维尊的话说,“这个‘自’,实质上是中国党和政府对神在中国教会的绝对领导权,或绝对主权”。对基督徒来说,这已不是基督的教会,也不再是基督教信仰。一些公开反对三自、捍卫基督信仰和良心自由的,恰恰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独立教会和本色化教...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1957年的基督徒右派分子们,无论是三自的头面人物,还是独立教派的殉道士,他们都处在一个比他们个人遭遇更重要的悲剧当中。那就是基督教会在中国的荒凉。尽管基要派信徒们以他们的血,为信仰作了美好的见证,也将上帝对这个族群的诅咒,最终转为了祝福。但另一方面,基督教会在共产党手下的真正悲剧,是在一个把人举得比巴别塔更高的时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其实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时辖制了现代派和基要派。...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十年前,刘军宁先生的文章,引发“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吗”的大讨论。本文应《南方周末》的约稿而写。但因触及对宗教复兴的讨论,未获审查。十年后,让我们继续发问,中国需要一场宗教改革吗?人性的张扬一直被意识形态化
刘军宁先生在学术上是我的启蒙者和恩师。但这场“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吗”的讨论中,我站在比秋风更保守的一侧。自由主义浮出水面,好像逐渐形成了时代的粗浅共识。但具体的分歧却一直难以得到...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对于一个国家的自由来说,最为至关重要的乃是人民应当受到法律的统治
——《1660年威斯敏斯特议会宣言》
国王应当不受制于任何人,但应受制于上帝和法律。
——柯克
对比“议行合一”和“分权制衡”这两种思路。会发现司法权在宪政制度中可能具有的特殊性质。出于对孟德斯鸠式三权分立理论的不满,有人提出“统治权”与“司法权”的两分法,可能具有一种更非常鲜明的宪政主义色彩。因为它概括出宪政主义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两...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今天还是将中国家庭教会史暂停一次,跟大家有一个专题的主日学,就是——福音和政教关系。
开始之前,我本来想设计一系列的选择题测试一下。我列了几个:在下列两个选项中你宁愿活在哪一个时代?A 一个有明显的福音复兴,教会明显地走在十字架道路上的极权国家;B一个有明显的福音衰落,教会相当疲弱和世俗化的民主国家;你们选哪一个?A,生来就是这个。选B的都移民了。我们留下的不是因为我们不能移民被迫留下...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海军陆战队的麦克上校,每晚睡前,上网查阅伊战阵亡士兵的名单。祈祷说,不要看见我熟悉的人。一天早晨,他走进将军办公室,请求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家。将军提醒说,你是一个高级军官。麦克说,这个19岁的孩子,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我没上战场,希望能为他做这件事。
这个遗体护送的故事,以异常简单的力量打动了我。电影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说同一件事。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军方的太平间,无数工...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冯先生当初在《读书》开“政法笔记”专栏,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真正称得上“惊艳”二字。尽管在我看来,这些主要写给非法学专业读者的法律文章,不如他在《万象》上那些离法律较远的文字更多风采,更有滋味。这非是贬低他的法律文字,事实上无论冯象早年的名篇〈木腿正义〉,还是这本书中的〈所多玛的末日〉、〈正义的蒙眼布〉等篇幅,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
阅读全文
程远转自王怡文库
31
宗教改革之前的500年,教会越来越具有三个神学上的特质:
其一是教会的“中保性”,不但在一般意义上,唯独透过教会所保存和宣讲的福音,是信徒个人得救的终极来源(对居普良的教会论的发展:教会以外无救恩;对奥古斯丁的知识论的发展:除非教会告诉我,我就不知道何为真理);而且在个体意义上,唯独通过神职人员的宣赦及其他“圣事”,是信徒个人得救的直接媒介。
其二是教会的“圣礼性”,这是教会的中保性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