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美关系观察:公民论坛 – 廖天琪:气球危机凸显中美博弈和对峙更加尖锐

2023年03月03日 综合新闻 ⁄ 共 317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杜珍转自博讯网

美军2月4日击落一颗中国气球之后,相关事件并未平息,相反,事态不断扩大。在随后的近十天里,美国军方陆续击落了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领空的多个不明飞行物。中美双方纷纷指控对方发放间谍气球监测对方,争论不休,从而令本已紧张的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短短数天内,气球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事件背后反应的究竟是怎样的问题?如何解读中美两国的做法?我们请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女士来谈谈她的看法。

2023年2月18日

Image carrée
法广:首先请谈谈您对中美两国在爆出气球事件后的一系列表现作何感想?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属重大事件?
廖天琪:众所周知,以气球进行观测气候变化、考察自然环境,以及用来侦查军事情报等是许多国家都采用的工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侦测敌情的功能。在今天卫星技术极为发达的时代,一般使用得比较少,但是它在某些方面依然有卫星探测比不上的功能。它的造价低,并且能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地点,进行扫描式的连续勘查记录。
我们地球的上空不断地有着这样一些观测气球,这次美军将中国在美国上空飘逸的气球击落,并且事先就大肆报道「间谍气球」的动态行踪,不但在国会的两党中引发辩论,也惊动了世界各国,纷纷表态。中方先是辩解这是民用的气球,只为勘测气候,由于风向影响,飘到美国上空。待到气球被击落后,美国两党又起争执,共和党责怪总统反应太慢,没有立马下阻击令,同时国务卿布林肯也暂取消眼前访华的计划。而肇事一方的中国也开始声色俱厉地严词谴责美国,并拒绝跟美方国防部长通话。

我个人认为这本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它可大可小。被侵入領空的美国,原可大方地抗议警告一番,然后息事宁人。中方也可道歉,保证以后不再重复犯錯。可惜两个超级大国如同顽童打架,互不相让,必要打趴对方,逼它认错不罢休。

数十年来,中国在美国几乎全方位地窃取情报、知识产权,中国人进入美国科技界、工商业界、甚至伸手到政界和媒体,那个2008年就实施的「千人计划」早就落实到各个领域了。最近几年美国朝野神经紧绷,觉得每个角落都可能有中共的间谍。这么一个目标大的气球,其中设备齐全,有电子装置和传感器、定位器,能收集通信和雷达这些情报,测出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位置,中方却说是民用的研究性质,只用来做气象的探测,睁眼说瞎话,真是自毁声誉,太过愚蠢。

当然美国也不老实,据中方宣称,美国也曾放出高空探测气球飘越中国领空十余次。虽然没有拿出证据来,但超级大国美利坚做这种事并不令人意外。总之,两霸相爭,让世界不得安宁,再次让人們期待和平的愿望落空。

法广:气球危机反应了怎样的核心问题?
廖天琪: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科技战近年来都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了,在地缘政治上和外交上亦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美国感到崛起的中国对自己的威胁,虽然北京方面一直说中国无意竞争国际老大的地位,但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确确实实存在着,也就是现有的强国和新兴的强国之间有爆发实力竞争甚至战争的危险。占据国际霸主一百多年的美国有着切肤之痛,眼见自己国家许多高尖端的职位都由华人在掌控,怎不胆战心惊?
气球危机就把中美之间的博弈、对峙更尖锐地暴露出来,美国和中国都各自在加强结盟,拉帮结派形成自己强有力的阵营。万润南说:如今世界已从全球化变成「半球化」,又回到民主和威权两个阵营的对立,冷战氛围早已形成,甚至部分已经转成「热战」,俄乌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主体制的运转障碍很多,有政党间的掣肘,有媒体的监督,政府有时候必须做出不明智的妥协性决定,以此来封住反对党的口和逃避媒体的攻击。不过这次气球事件却罕见地让美国两党,在对中国防备甚至敌对的态度和政策上,保持了一致,媒体方面也多有谴责,可见美国朝野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心理日增。

至于威权或独裁政府那边,运筹帷幄就方便多了,反正独裁統治就是「一言堂」,一人或小集团掌权,由它說了算,可以不顾民意,甚至不惜人命,当断即断,毫不犹豫。

我们当今的世界就面临了两大阵营敌对的局面:一边是美国为首以及欧洲和亚洲民主国家,另一边是中国、俄国甚至现在伊朗也被拉过去,这实在是令人担忧的格局。双方的敌意增强,沟通的渠道堵塞,危机很可能因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而爆发,可以说世界和平岌岌可危。

法广:气球事件爆出后,除英国明确表示也要对其领空监控做安全检讨之外,其他欧洲国家在气球事件引发的危机中表现似乎较为冷淡。您如何解读欧洲国家的立场?
廖天琪:前面说过,这种事故可大可小,英国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也跟着表态。但是从美国川普政府到如今的拜登总统,都作了许多得罪欧洲盟友的事。绕开川普那些荒谬的退出12项国际条约和组织不提,单单看美国在阿富汗的撤退,事先不通知盟友,自己就落荒而逃的行为,实在颜面扫地,很难取得欧洲盟友的信任。
最近拜登又提出《通胀消减法》,其中包括「绿色补贴」项目,这会直接损害欧洲产业的竞争力。为此德国、法国两国的经济部长于一周前飞往华盛顿,去与美方的财政和贸易部的首长商讨,但是并未有什么成效。美国政府投入巨额的补贴及税收优惠,吸引外国绿色产业如电动汽车电池、清洁能源等向美国转移。这个做法也是没有跟欧洲互通声气之下做出的「损人利己」之举。

目前还有消息传出,去年9月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北溪1号及2号天然气管道被人为爆破,作案者据说是美国和挪威合作。这是美国普里兹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赫许(Seymour Hersh)报道出來的信息,被中情局坚決否认。

总之,如今欧洲国家对美国大哥的信任度日渐萎缩,反感日增。这次气球事件他們也反应冷淡,如果美国再不更改自己这种狭隘短视的政治文化,那么欧美之间真会渐行渐远了。

法广:近来,其实中国也在向欧洲国家做出友好姿态,2月15日起,中国外交高官王毅对欧洲多国展开巡访,并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与欧洲之间不睦的症结何在?
廖天琪:欧盟于2020年12月7日建立了全球人权制裁制度,并且于2021年3月联合英美加拿大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因为北京政府在新疆地区镇压维吾尔人,将之拘禁在所谓的教育里。中国立即进行变本加厉的反制裁,双方关系迅速降温。原本欧洲各国和中国的贸易十分火热,中欧班列国际物流畅通于中国的82个城市及欧亚之间一带一路沿线的160个城市。中国占欧洲许多国家的贸易第一位,在欧盟里,别说希腊、匈牙利、波兰等国非常依赖跟中国的商贸关系,连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的经济也都离不开中国。
近几年来,中国的强势外交、侵略性的地缘政治、跟美国的争锋相对、跟威权国家俄罗斯和伊朗的抱团、对民主台湾磨刀霍霍,凡此种种,都令欧洲产生巨大的反感和危机感。自从俄国发动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之后,欧洲和所有民主世界的国家都警觉到专制政权的不可预测性。俄乌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压力山大,这不仅是人道灾难,也是具体的生存和利益的威胁,单单就能源危机和战争难民的大量涌入和军费开支,各国就很难支撑下去。欧洲希望中国能扮演中介,劝解俄罗斯放下身段,坐上谈判桌。虽然中国占有地利,能从战争中获利,得以廉价收购俄罗斯的能源,但是它也并不希望战争持续下去。因此2月17-19在慕尼黑举行的安全会议上,人们寄望中国外长王毅能发挥一点调解人的作用。

说来十分讽刺,去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时,俄罗斯外长也参加了,大家还在会上讨论欧洲及世界和平的主题,谁知会议结束后4天,俄罗斯就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事胶着了将近一年之久,至今还没有任何结束的征兆。相反地,战争越来越血腥、残酷、荒诞,毫无意义地葬送军人和平民的性命。今年安全会议没有邀请俄国参加,却请了受害的乌克兰总统发表视频演说。

北京方面如果有点大国气度和智慧,应当利用机会,顺水推舟、当仁不让,充当战争双方的调解人,这样中国能立即消除欧美国家对自己的敌意,赢得空前的声誉,令各国刮目相看,为自己今后在国际社会铺平道路。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