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党员陈学永转自博讯新闻网
请看博讯热点:暴力执法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2月04日 转载)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讷河监狱竟然有服刑犯人,公然在监狱内挟迫警察妻子探监并与之发生关系。
最近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讷河监狱出了名,据媒体报道,有名叫王东的服刑犯人公然在监狱内挟迫警察妻子探监并与之发生关系。继而更多的黑幕被披露,比如犯人在监狱内使用手机、赌博、喝酒、开火做饭乃至脱逃、自杀,两狱警将犯人活活打死、狱警持枪杀死6位附近居民等,内幕比《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肖申克监狱还黑。
现在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有14名责任人受到处理,有几名管理者被立案侦查。看起来振奋人心,但这是全国舆论持续喧腾数日的结果,也有自上而下的压力,可见查办坏人坏事并非易事。
当然司法部也表了态,决心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猛药治痾、刮骨疗毒,将全面加强监所管理,并在全国监狱戒毒场所部署开展违禁品、违规品专项清缴和「严明纪律严格履职」专项教育等活动,包括严禁罪犯与家属同居、实行进出监所人员安检等。听起来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也就很振奋人心。
但有关部门何以考虑得如此周到全面?到底是讷河丑闻使他们把问题想复杂了,还是监狱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他们早就知道,而此次是借讷河监狱丑闻的契机略加约束,我们不清楚。但我觉得,如果把监狱系统的整改措施真当成「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就显得「对错误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甚至有回避问题的嫌疑。
现在出现讷河监狱丑闻,在中国不是偶然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监狱掀起一股所谓「人性化」潮流。2003年2月,司法部选择黑龙江、上海、江西、湖北、重庆、陕西六省市进行监狱改革试点,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弱化监狱的惩治功能,强化改造功能;矫正强制囚犯劳动的历史积习,完善保障囚犯权利的新型制度。各地监狱纷纷设立「夫妻房」,给犯人开小灶,「表现好」的犯人甚至可以每周回家探亲。人性化管理、罪犯的权利等等,成了中国社会的热词。
上网百度一下,类似的「改革」举措在中国遍地开花:沈阳某报2003年报道,1999年沈阳第一监狱设立「夫妻房」,每宿120元。一位犯人妻子回忆,她每月都来两三次,每次住一两天,前后住了100次。2006年北京媒体报道,北京女子监狱开设了同居会见室,女犯可以与探监丈夫同居24小时。可见,「人性化」之风吹进了北京城,跑到司法部的鼻子底下了。
社会上,媒体公开讨论监狱「人性化」的是非得失。官媒曾报道,很多监狱都在搞「人性化管理」,开「夫妻房」,办「超市」,狱方面批准「亲情会餐」、优秀服刑人员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从图片上看,一些犯人餐桌上零食、罐头堆成山。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但毕竟成了时代潮流。
但现在看来,「人性化」只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一些有背景的犯人获得「人性化」待遇的特权,而监狱则借着「人性化」管理大搞创收。据《廉政瞭望》杂志2012年报道,原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贾永祥和副院长梁福全,当年刚被判刑尚被羁押在看守所时,就与前来会见的亲友大吃大喝了15天,日均消费千余元。一些贪官进监狱后唯一的改造活动就是每天看书,写诗写书,然后再凭借「创作成果」获得减刑。
讷河监狱呈现的事实是,很多犯人连基本人权都得不到保障,死神、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光顾一名没有背景的犯人,「人性化」岂非奢侈品?很多犯人连命都保不住,更不要说尊严、公正了。所谓的人性化,不过是变成了「夫妻房」每宿120元的房费、小灶和超市的消费,在权力不规范的现实下,人性化就是狱中狠角色的特权,最后变成管理者的灰色收入。最搞笑的是,成都市金牛区原副区长马建国在服刑期间,不穿囚衣,不吃囚饭,可以随时回家过夜。马建国得到「人性化」待遇后也知恩图报,干脆就叫过去的「兄弟」给狱警发「工资」。
套用旧概念,这是监狱管理的「路线错误」。先不管「人性化」本身应不应该,但在权力缺乏规范的前提下,「人性化」实际上成了监狱管理者权钱交易的新筹码。不直面狱政的问题,所谓举一反三、猛药治痾也就是一句空话。这种事情,开个电视电话会就能禁掉?岂不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不出中南海?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