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 玉成 转自 民主政治
為了在冷戰結構中替國民黨政府維持一個自由民主的門面,國民黨在1949年支持胡適、雷震、王世杰、杭立武等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創立一份政治評論性刊物「自由中國」。
在雷震、傅正、殷海光等人的主導下,「自由中國」主張以自由民主來反共。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自由中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批評日益大膽,在憲政問題、救國團問題、黨產問題,以及蔣中正總統三連任等問題上,觸怒了蔣總統及其內定繼承人蔣經國,雷震更欲與本省地方政治精英組成反對黨「中國民主黨」,而終為當局所不容忍,雷震、傅正等人以「知匪不報」罪名被政府逮捕,「自由中國」從此走入歷史。
在雷震被捕後,原本參與組黨的島內政治人物,如高玉樹、郭雨新、李萬居、郭國基,以及吳三連、許世貿等政治異議人士也遭到全面打壓,只能以個人問政的方式在省議會中象徵性地表達其反對聲音。1977年省議員許信良未獲國民黨提名參選桃園縣長,憤而違紀參選。投票當天,中壢國小投票所被民眾懷疑做票,引起上萬民眾包圍抗議。這可說是戰後威權體制鞏固以來,民眾首次以集體抗爭的方式對抗國民政府,開啟了黨外運動中群眾路線的先聲。而許信良的高票當選,使得黨外勢力受到相當的鼓舞,開始集結力量。
1978年黨外人士召開會議,要求民主化及解除戒嚴,並預定在次年2月為75歲高齡的高雄縣長余登發祝壽。但1979年1月21日,警總就以涉嫌匪諜案逮捕余登發父子。次日,桃園縣長許信良、省議員張俊宏與林義雄及多位黨外公職人員在高雄橋頭抗議,高舉反對政治迫害布條。這是台灣戒嚴以來首次的政治示威遊行,也讓所有的黨外運動人士看到新一代黨外領導精英的勇氣。
在歷經一連串危機衝擊後,黨外人士在逆境中卻有更加密切的聯繫。1979年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等人討論如何籌設一份黨外政論雜誌,而終於在五月中以《美麗島》雜誌的名稱通過登記。美麗島雜誌社的成立過程雖然有些曲折,但是卻在「沒有黨名的黨」的構想下,積極將過去散兵式的黨外力量結合起來。黨外民主化運動也快速地開展。在言論推方面,自從「自由中國」雜誌於1960年停刊之後,黨外的政論雜誌沈寂了十多年,一直到70年代之後,本土化的政治雜誌才又陸續出現,並在1979年8月創刊的美麗島雜誌出現時達到顛峰。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美麗島雜誌在高雄市舉辦紀念集會,造成警察與民眾嚴重衝突。執政黨發動媒體全面圍剿,將參與人士指為暴民,大舉逮捕102人。其中8位領導者送交軍事法庭審判。
美麗島事件雖然使得黨外政治精英大舉入獄,卻並未挫敗民主運動人士的勇氣。受難者家屬和辯護律師在隨後的公職人員選舉中都被受群眾支持高票當選。透過選舉,黨外人士也逐漸組織化,創造出新興的後美麗島時代。
經過一段時間的蘊釀,黨外人士終於在1986年9月28日,正式成立戰後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
總的說來,從60至70年代,台灣獨政治反對運動只是少數地方政治人物從事單點式的抗爭,未曾建立組織化的反對力量,無法對抗國民黨政府織制機制,直到70年代末發生了「中壢事件」及「美麗島事件」,台灣的民主運動殘又開始蓬勃的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