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中国国企弊病观察:大陆学者:“僵尸国企”难去 高效民企受限

2016年11月19日 党员园地 ⁄ 共 100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大纪元2016年11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默迪综合报导)近日有大陆经济学家公开表示,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关键要重视市场的作用,而不是行政手段;产业创新的主角也应该是企业家,而非政府官员。

经济学家许小年在11月13日的“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上发言时提到,目前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僵尸企业是一大难题,去产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僵尸企业难去 受地方政府支持

许小年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整体水平偏低。在一些地区,效率低的僵尸企业仍然能够继续维持,而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却被以行政手段要求限制产量。

他直指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以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僵尸企业得以维持,其后果是消耗国家资源;低价销售造成价格扭曲,以及其他企业经营困难,破坏了市场规则。

这也是“去产能”在执行过程中受阻的原因,即过分重视政府手段,忽视了市场手段。

再提产业政策

针对近日备受争议的“产业政策”问题,许小年明确表示,没有必要制定什么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规划和结果,都是政府官员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企业经营应该由企业家来做,政府官员没必要参与其中。

而对于技术创新,是民间创造力和市场竞争的产物,主力一定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的政府官员。

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创新中会起到主要作用。而在国有企业,国企高管没有激励机制,也无需承担责任,这种事不关己的机制,决定了国企很难出现创新。

关键是,过去产业政策的优化补贴,其实际效果是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信号,还给各种各样的寻租活动创造了条件,官商勾结,骗取国家补贴。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11月初的演讲中提到,(中共)政府最早在1987年提出产业政策;1990年代末期在运用产业政策上加大力度;到了2000年代初期,出现了过剩产能、结构扭曲。用行政手段去调整产业结构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台湾学者杨宜勋2001年曾发表文章表示,(中共)政府为了维持政治稳定,为国有企业承担亏损,随时给予国有企业优惠和补贴;政企不分导致大陆没有公平的市场体系,国企管理者侵蚀国家的利润和税收、国有资源流失、道德风险的问题日益严重。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大陆多个行业受到利益集团的垄断,比如江泽民家族垄断电力、通讯等行业,曾庆红家族长期掌控石油、能源、化工行业,刘云山儿子刘乐飞长期涉足金融界。

中共国资委2003年4月成立后,江泽民家族在其幕后操控,致使相关国有企业及其垄断家族获得大量补贴、注资、低息贷款。

责任编辑:高静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