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郝江涛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其中“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败莫败于多私”直指眼前小利、贪图私利者内心狭隘与险恶;而“决策于不仁者险”则警示:缺乏仁德与远见的决策必将为国家和社会埋下隐患。历史证明,治国若仅以私利为重,往往导致短视急功近利,进而使国家治理走向失衡与内耗。
本文试图从传统治国智慧出发,探讨当代部分治理实践中决策急躁、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并以此为切入点,批判某些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不仁之举。通过分析权力运行、决策制定及执行机制中的不足,本文旨在呼吁构建以仁德为本、制度健全、民意参与的长效治理体系,从而避免“决策于不仁者险”的治理风险。
二、传统智慧中的治国警示
2.1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败莫败于多私”的内涵
这句古训揭示了三重警示:
- 短莫短于苟得:短视之人只图眼前小利,缺乏长远谋略;
- 幽莫幽于贪鄙:内心狭隘、贪图私利者,往往会因自私而失去大局观;
- 败莫败于多私:过分追求私利必然导致治理失败和体制崩溃。
这些警示表明,治国理政不仅需要智慧和胆略,更要求决策者具备仁德与远见,避免陷入只为眼前私利所驱动的短视决策。
2.2 “决策于不仁者险”的历史警戒
“决策于不仁者险”这一论断强调:当决策者缺乏对民生与长远利益的关怀时,其所做的决策往往充满急躁与偏颇,容易引发治理失误。历代兴衰史均有充分印证——君主专制、极端集权等治国方式,往往因忽视民意、片面追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导致政令失误、社会动荡,最终使国家陷入危机。
三、当代治理实践中的决策困境
3.1 权力高度集中与决策急功近利
在某些治理实践中,权力高度集中往往成为决策急躁与私利行为滋生的温床。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容易导致以下问题:
- 独断专行:决策缺乏充分的民主协商与多元论证,往往依赖于少数领导者的主观判断。
- 迎合短期效应:为迅速应对政治压力或舆论热点,部分决策常常急于作出调整,而忽视长远规划与科学论证。
- 个人崇拜与话语垄断:在某些体制中,领导者的个人形象被高度神化,其决策被视作不可置疑,从而使得质疑与批评声音被压制,失去了应有的纠偏机制。
3.2 决策失当的危机隐患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不仁的决策行为会给国家治理带来诸多风险:
- 政策摇摆与执行困境:由于决策依据往往受制于个人意志和短期考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频繁变动,基层机关和市场主体难以形成稳定预期,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
- 民意疏离与公信力下降:当决策远离民生、忽视基层反馈时,必然会削弱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甚至引发社会不满和信任危机。
- 制度失衡与权力滥用:不仁决策往往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易使权力滥用、腐败滋生,从而侵蚀整个治理体系的健康运作。
四、对当代某些治理实践的批判
4.1 决策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与私利驱动
以某些具体治理实践为例,部分决策者在面对复杂局势时,往往急于采取短期内看似有效的措施,却忽视了政策整体的科学性和长远影响。决策者为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导致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这种做法正与“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败莫败于多私”所警示的短视与狭隘相契合,其后果往往是:
- 政策出台后迅速被迫修正或废止,形成“朝令夕改”的局面;
- 基层执行者因频繁变化而陷入困惑,行政效率和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 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失去信心,长远来看削弱国家治理的合法性。
4.2 个人权威与制度监督的缺失
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个人权威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导致决策过程缺乏公开透明的讨论和必要的监督。决策者以其个人魅力和政治资源形成垄断局面,既压制了多元意见的表达,也使得决策失误难以及时纠正。这种现象无疑印证了“决策于不仁者险”的风险:缺乏仁德与远见的决策必然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引发治理危机和社会动荡。与此同时,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为权力滥用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私利成为决策的主要驱动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制度正义和公共利益。
五、制度反思与治理改革的方向
5.1 完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
防止不仁决策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的权力制衡和监督体系。应当在决策过程中引入更多多元参与、公开讨论与科学论证的环节,具体建议包括:
- 分权协商:通过下放决策权、设立专家智库和扩大民意参与,确保决策建立在充分讨论与论证的基础之上。
- 透明公开:推动决策过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多层次问责机制。
- 健全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关决策程序与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使任何决策偏差都能在制度框架内得到纠正和追责。
5.2 培育仁德治国的政治文化
从根本上防止因短视私利导致的决策风险,还需在政治文化上倡导仁德治国的理念。治理者应秉持“以民为本”的精神,关注长远利益而非仅为眼前政治效应服务。具体来说:
- 弘扬为民精神:决策者应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注重倾听民声、尊重基层需求,避免一意孤行。
- 长远规划:强调科学论证和历史经验,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考虑短期成效,更注重战略长远,防止急功近利。
- 宽容批评:构建允许内部自我批评和外部监督的政治生态,使得多元声音在决策过程中得以表达和采纳,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政策体系。
六、结语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败莫败于多私”与“决策于不仁者险”这两则古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治国警示:治国理政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与公共福祉,拒绝短视与私利驱动。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缺乏仁德、急功近利的决策只会为国家治理埋下隐患,导致体制失衡和社会动荡。
当代治理实践中,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缺乏多元参与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正是“不仁决策”所带来的隐患的典型体现。为此,我们必须在制度设计和政治文化建设上进行深刻反思,推动决策公开透明、权力分散制衡以及民意广泛参与,真正实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治国之道。
只有摒弃短视与贪鄙之心,坚持以民为本、长远规划的治理理念,才能避免“决策于不仁者险”的危机,确保国家治理始终沿着科学、稳健、公开的轨道前行,为实现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