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转自“大纪元”
中國消費低迷,中共國務院於3月5日發布《2022年政府報告》,再次強調要繼續擴大內需,推動「擴消費」計劃。有專業人士分析,中共希望用消費來拉動經濟,難度很大。香港金融分析師蔣天明(Katherine Jiang)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想靠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有三個難以克服的障礙。一是消費者信心不足,二是居民負債率高,三是中共政策傾向導致的裁員和收入下降。
消費者信心不足
中共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和2021年的兩年平均值來看,中國2021年的消費增速仍低於疫情前的2019年,尤其是生活消費低迷,其中旅遊、住宿和電影票房收入與2019年相比是負增長。
蔣天明說:「近年來流行的『躺平文化』非常形象地反應了消費者信心不足。之前中共總理李克強曾表示,中國有六億人月收入1,000元(約合160美元)左右,很難想像1,000元月收入能支撐多高的消費信心。」
2020年5月28日,中共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58美元)。
中共統計局2021年10月發布《中國統計年鑑-2021》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20%低收入組家庭」,即約2.8億人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7,868.8元(約合1,260美元),月均只有655.7元(約合105美元)。《中國統計年鑒》把全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低到高,平均分為五個等份,「20%低收入組家庭」是最底的收入等級。2021年,中國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幅均低於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2021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約合5,620美元),比2020年名義增長9.1%,但若扣除價格因素後,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1%;低於2019年同期的實際增長5.8%和2018年的6.5%。
消費也呈現相同趨勢,中國居民2021年的人均消費支出為24,100元(約合3,856美元),比2020年名義增長13.6%,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實際增長4.0%,低於2019年的5.5%增幅和2018年的6.2%增幅。
調查統計還顯示,在收入同比增幅下降的情況下,更多中國居民選擇儲蓄,而非消費。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12月31日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披露,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4.7%,比上季增加0.6個百分點;但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1.8%,比上季增加1.0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3.5%,比第三季度減少1.6個百分點。簡而言之,更多中國人選擇儲蓄,而非消費和投資。
2021年的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的年內分布呈現了消費自3月起整體下跌、逐月下滑的趨勢,同比增速在12月時降至1.7%。
居民負債率高
據中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今年2月發布的《2021年中國槓桿率報告》(以下簡稱《槓桿率報告》)稱:「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是各部門中攀升最快的,從2000年不到5%增長至當前的62.2%,當前已超過了德國的水平,與日本較為接近。」
居民槓桿率是家庭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是衡量一個國家家庭債務水平的重要指標。
中國居民槓桿率在近兩年內上升了6.1%個百分點。房地產資產在居民資產(非金融資產與金融資產之和)中占比約三分之一,並且大量的經營性貸款也是以房地產為主要抵押品,因此房地產是穩定居民部門風險的關鍵。槓桿率報告》引用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的數據:30至40周歲群體的家庭,住房貸款總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其中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的家庭,貸款總額是年收入的32倍。依照當前住房貸款的平均利率5.6%來推算,這部分家庭每年支付住房貸款的利息就幾乎是全部家庭年收入的兩倍,因此不可能通過自己家庭的收入來還本付息。
因中國的房價太高,中央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樊綱在2018年曾提出「六個錢包」理論,即夫妻雙方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得掏錢包去資助年輕人買房,後續引發老人的養老問題。
據中共央行發布的《2021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2021年末,中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8.3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蔣天明指出,高債務透支了居民的消費能力。
家庭高負債風險由來已久
中共政府網站「信用中國」在2018年轉載了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大公國際)的文章《家庭債務風險警鐘敲響》,2017年底中國的居民槓桿率為48.6%。文章稱,居民槓桿率只統計了金融機構的信貸總額,沒有考慮民間借貸的金額和風險。大公國際是中共央企國新控股的子公司。
2018年中國居民槓桿率攀升到52.6%時,中國蘇寧金融研究院(Sunning Institute of Finance)在2019年8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隱性風險,並提供了一個財務診斷方法。分析稱:2017年中國城鎮家庭的信貸參與率只有三成多,如果把農村家庭考慮進來,比例更低,因為大量家庭其實無法從銀行借貸,而是依靠民間借貸,這部分沒有統計進居民槓桿率。
而國際清算銀行用GDP做分母,是為了消除國家和地區因經濟體量不同對債務總量產生的影響,但不同國家GDP在不同部門(政府、企業、居民)間的占比不同,因此難以準確計算居民部分的償債壓力。蘇寧金融研究院用中國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來替代GDP做分母,得出2017年住戶調查口徑下,中國居民負債/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11.2%。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該負債率超過了美國的102.5%、德國的85.4%。
除家庭高負債外,中國還存在不可忽視的失業問題。
2021年12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在一次網絡公開演講中稱:中國就業結構問題凸顯。他披露:20歲至2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青年群體失業率持續處於20%以上的高位,即5人中至少1人失業。沒有相對穩定的工作,高比例有學歷的年輕人在家「啃老」,對家庭而言「擴消費」難度大。
此外,中共對某些行業的打壓及極端的疫情「清零」政策,也使原本就嚴重的失業問題雪上加霜。去年,房地產、互聯網、教培、旅遊、住宿、餐飲等行業的裁員,使許多從業人員收入下降甚至失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