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转自博讯网
一名江西女子因希望儿子接受更良好教育,携12岁”双非”儿子抵港后遗弃。事件引起中港两地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网民批评家长狠心的同时,也引发中港社会资源争夺等中港矛盾问题的讨论。
评论表示,事件或反映中国的中产家庭对前景不安,把最重要”资产”向外转移的心态,若当局处理不当,或引发负面示范效应等问题。
一名在香港出生但父母均为中国居民的12岁”双非”男孩,上周随母亲乘高铁从江西到香港4天,其母在上周五(7月21日)称男童身体不舒服,到香港广华医院登记求医后,独自离开,男童看医生后对医护人员表示被父母遗弃,揭发事件。
多家港媒引用消息表示,姓陈的男孩在港出生后,被父母带回中国生活,在香港没有亲人和朋友,又说,香港警方已找到男童在江西的母亲,她承认把儿子遗弃,又说,希望儿子在香港接受良好教育。经协商后,她表示,愿意来港接回儿子,但没有表明时间。
香港特首李家超周日(7月23日)出访新加坡前,在机场回应事件,表示父母有责任照顾子女,不应该遗弃孩子。
李家超:”发生这种事不仅让人心里不舒服,更是非常不应该,不可以容许这种事发生。特区政府和警方正在处理,向遗弃儿童是否有法律责任的方向调查,也希望男孩的父母会把遗弃的孩子领回去。”
事件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起热议,网民批评男孩父母不负责,又说,香港社会保障比中国好,其父母可能试用这种方式,想把儿子留给港府安排读书和吃住;有网民不相信有父母会遗弃孩子,说报道是假消息,也有人说事件让人无语,环境再艰艰,不应该遗弃自己的孩子。
评论:忧事件使”双非”争夺港资源 倡爱国治港或鼓励”双非”赴港潮
根据香港法律,在港出生同时拥有中国国籍人士,不管父母来自何处,均能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这批子女被称为”双非”儿童,”双非”问题曾加剧中港社会矛盾,虽然港府在2013年停止相关政策,但亲北京和港府的媒体报道,”双非”儿童数目已超过20万。
香港民主派前议员许智峰表示,儿子是在”双非”时代出生,他曾亲身感受与”双非”父母争夺医疗资源的苦况,又说,这次遗弃事件,与当年香港社会对”双非”问题的担忧吻合。他表示,现在中港关系不对等,每以”爱国”为先、以”中”为尊,可能鼓励一些人用不同手段占用香港资源。
许智峰:”政治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影响,亲北京政党和港府官员全在谈香港要与中国融合,经济、生活和文化均要以中国大陆优先,否则就是不爱国。这件事可能是”爱国者治港”的副产品,中国居民以为来港后,港府会优先处理他们的问题,不一定只限于”双非”的一群,其他民众可能也以为可以滥用香港的制度和社会福利资源。”
评论:”双非”矛盾若处理不当或引发更多影响管治的后遗症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表示,”双非”问题的背景复杂,涉及中港关系、《基本法》、社会责任和道德等元素,事件暂时可视为个别个案,但要留意可能因此事引发的后遗症。
刘锐绍:”现在还是单一的事情,暂时不会引起很大量遗弃儿童的事情出现。但是从观感上,很多联想会出现。如果处理得不好,香港人会觉得香港政府有没有保护香港人的利益,还是倾向国内的利益。如果国内纵容这样的事情的话,更引起香港人对现在的治港政策,会不会有更多的疑虑。 “
评论:遗弃”双非”儿事件或反映中产家庭强烈不安感 转移最重要”资产”
经济学者司令表示,为孩子取得境外永居资格后,再把孩子带回中国培养,是不少中国中产或以上家庭的惯用手法。他表示,能到香港产子的”双非”家庭,以中产收入或以上为主,事件某程度上代表中国中产对前景的担忧。
司令:”在中国,大部分人把后代当成最重要的资产,中国的中产阶级这帮人绝对不傻,觉得现在的中国整个经济萎靡,对中国政府已经失望透顶,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他们下一代能拿到什么已经绝望,所以加速把财产和把人都往外转移,也是到了动用孩子在西方国家或香港的这种永久居留身份,作为避风港的时机,其实是中国社会无数矛盾临界点爆发的其中的一个案例。”
司令表示,中国的父母比较信赖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机制的同时,担心事件通过微信群等传播,会释放更负面的示范效应。
记者:陈子非 责编 陈美华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