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下岗工人观察:国企冗员过多,历史负担沉重

2018年01月17日 综合新闻 ⁄ 共 444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文鹏转自知乎
作者:Alex Wo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387954/answer/2943204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0年代的下岗潮是时代趋势所使,历史之必然,是国.家.两害取其轻的理性选择。要说为什么会出现国.企下岗潮,原因很多,主线梳理一下你就清楚了。一、时代大背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改.革也就有两个方向,从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天朝一向擅长自上而下的改革,历史经验和教训十分丰富,我党必会汲取其精华。从历史追溯来看,十年浩.劫后,在zz和接.班.人的“大问题”敲定之后,如何发展就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央的改革目标瞄准了经济。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改革开放以前乃至80年代中期,中国所有的经济体都是公有制经济,比如农村合作社、比如矿务、水务、电力XX局、叫企业名字的也跟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没一毛钱关系,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不过是市政公用行业、还是民生军工领域,都是牢牢被国家掌控,买米面油、买自行车汽车、买电器都需要各种类型的购物券,一方面是由于物资匮乏、生产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当时是全盘苏化的计划经济,连小商品都是国家配给和特许经营模式,整个一个国.家.托拉斯。而且,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老百姓认为雇工就是剥削,老板或者企业主就是ZB家,或者ZZ派,上升到了JJ斗争的高度。随着改革开放后,上层、学界、商界、老百姓的思想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对于如何搞经济,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在80年代初期,经济界、学界和商界,在依托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形成了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观点和对策思路,对中.央.经济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观点进入中.央.决策的考虑范围,中.央.也分为了多个派,比如有全盘西化趋势的胡派,有延续计划经济的保守派,还有结合前两个的deng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多次研讨,终于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达成了一致的改革方向,突破了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的认识,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结果。于是乎,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个体经济大量产生,雇主经营的私人企业也开始出现和发展。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两大历史事件:一是东欧剧变、苏大解体;二是国内在80年代末发生了ZZ风波。这时候不管是党.内、还是老百姓,对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提出了质疑合批评,矛盾焦点集中在了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上。 中央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统一思想搞市场经济上面下大气力,终于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全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已形成共识。从这个时候开始,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变革——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便正式拉开了大幕,在这个时期走了最重要的两步: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宏观环境、政策和法制保障;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市场、行业再到具体的经济主体的结合,非公有制和公有制经济的结合。特别是第二步,也就为国企改革埋下了伏笔。二、改革开始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主体参与者方面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我们看看当时的国企是什么状况?跟现在不同,当时没有国资委也没有国有独资股份制法人治理体系等等,都是政府出资批准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唯一的区别就是政府官员搞社会管理、国企官员搞生产经营。国企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法律保护,完全通过计划指标和配额分配,加上国家垄断获取生产资料或者特许经营,工会也没有屁用,赚了企业就和政府一起分钱,亏了就财政输血,工人们都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经营无人监管,业绩无人考核,还没有倒闭机制。这就造成大多数国企都存在管理臃肿、效率极低、成本高昂、目光短浅、毫无活力的弊端,相当大一批企业常年亏损,全靠财政输血。当初的输血跟现在补贴、贷款什么的不一样,是政府直接划拨资金给企业,让企业去生产经营。中央决定搞市场经济,懂经济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价格机制,从而供求双方通过竞争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如果企业没有竞争力是不可能有一席之地的,只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从90年代中叶逐步开始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的各类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直到量变引起质变,中央不得不壮士断腕、或者说是丢车保帅。(一)重复建设和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1996年,全国彩电生产能力3000万台,每年销售量不超过2000万台,电冰箱、汽车的生产能力也闲置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潞安矿务局用世界银行贷款,建了常村煤矿,花了几十亿,1995年剪彩,到1996年底都没有开动过。许多政府和国企领导拍脑袋瞎指挥、为了图政绩搞新闻,搞重复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强,国民收入当时也不高,老百姓没什么钱,使许多国有企业生产闲置,员工无活可干。卖不出产品,挣不到钱,投资完了就亏损,毫无出路。(二)技术设备严重落后。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大部分利润都上交国家,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很多企业也领悟到买设备不如搞福利这种歪理,很多企业建国初期购置的机器甚至民国时期的机器在90年代都有继续使用的。后期企业效益不好,负债沉重,工资都难发,设备就更难顾及了。因此,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便应运而生。90年代,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国外70年代的,数控机床比例很低,不到10%。上海国有企业集中,曾是出口的主力,产品质量最好,可在90年代初也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逐步处于劣势。(三)历史负担沉重。到90年代末,许多国有企业已经有三四十年的的历史了,积攒了很多退休职,当时企业的养老费用由所在单位出,再加上好多大企业办社会职能,要花钱供养非经营人员,搞医院、学校、饭店、洗澡堂、游泳馆、电影院等,这又是一笔沉重的开销。90年代有机构调查部门大型国企非经营费用支出占管理费用支出高达40-50%,这就让企业的主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经营效益好还行,一旦不行就会压垮企业。(四)市场经济的冲击。相比于国有企业,个体户、私企、外企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经营灵活、包袱少,成本低,还可以发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辞退员工也相对容易。经过十几年发展,1980年至1997年,个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亿元增至20376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4亿元增至20982亿元,199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总数为113722亿元,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明显大幅下降了,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壮大自然会威胁到部分国企的市场份额。再加上改革开放导致国外商品的涌入,1992年钢铁价格猛涨2-3倍,国内钢企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由于搞市场经济,国外钢企见有利可图纷纷涌入,导致供过于求,价格立刻跳水,结果导致国内钢企不仅亏损还产能过剩。(五)国企冗员过多。1996年中央经济会议,朱分析了国内三大行业的冗员情况。首先是煤矿行业:“我记得统配煤矿是360万人,顶多有120万人就足够啦,多了240万人,人工成本占吨煤成本的三分之一。”然后是铁路系统:“铁路系统现在也是亏损的一塌糊涂,去年亏损100亿元,也是因为300多万人有100多万人就够了。”最后是粮食系统:“粮食系统更不得了,现在有400多万人。前几天,我请了国家粮食局的一些老同志来座谈当前的粮食问题。大家都感到过去300万人,现在400万人,减一半都没有问题。”国企有级别,官员一大把,除了管理机构和人员臃肿以外,很多企业养了一大批非生产经营人员搞其他经营,甚至还养文工团、篮球队、戏院等人员。冗员太多,意味企业要付出更多的人工成本,削弱了竞争力。但在国企,只要人家遵纪守法,你就得终身雇佣,裁员是极其困难的,也没有法律渠道,而且领导也都害怕得罪人,大家都有关系、没人敢提。(六)国际形势风云突变。90年代后期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产业结构调整,监管缺失、贪污腐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地方政府盲目决策,经营、管理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等原因,国企经营愈加困难。再加上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中国出口严重受挫。各方因素导致使国企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几乎已无药可救,原本国有企业由财政拨款,1983年逐步改为从银行贷款,由于经营不善,贷款不断攀升,还本付息能力差,贷出去的钱银行难以收回,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当时银行也是国有,不良债权的数量不断攀升,极易导致系统性危机,当时中央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激化了这种矛盾,一方面要搞改革国企要完蛋,一方面是不搞改革的经济就要完蛋,国家一只手要拉国企另一只手要救银行,你说怎么办?三、下岗来临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只干了一届的朱很伟大,因为在那个时期的那个位置上坐着,烫手山芋呀,对于政客,最好的办法是耗着,但是他选择了宁可下一届不干了,也要为江山社稷着想,又或许这是时代使然?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如果坐视不理,任凭国企继续亏损,情况将持续恶化,企业是难以挽回了,甚至政府都要破产。如果搞破产,让职工下岗,也会产生诸多问题。首先是激化社会矛盾,其次当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业人员由于常年在国企温水煮青蛙,再加上年龄和技术等因素,不具备灵活就业的条件,社会稳定会受重大影响。还有,企业平时并没有给员工发放足额工资,现在要辞退,就得给予补偿,199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4331.61元,假设每人补偿2万,保守按3000万职工来算,总和就是6000多亿元。然而,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不过7407.99亿元,而且自80年代末,国家财政年年赤字,入不敷出,财政根本无力支付。 最终,在长痛还是短痛面前,GOV选择了危害较小的一条路,停止对亏算严重的企业输血和贷歀,跟据“抓大放小”的原则,将国有型企业分类处置,有的资产整合合并经营,有的直接破产清算、员工买断,有的厂房关闭、员工长期待业,有的通过拍卖和承包等方式转为民间经营,国企员工转为私企雇员,有的干脆给原国企领导,任其发挥(RED财阀)回到问题,如果当初不倒闭,那么也就是选择了继续输血这条路,那么结果很明显,财政亏空、银行倒闭、RM上街、ZF垮台,国企还不是一样得完蛋。实际上,2015年开始,伴随着三去一降一补和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求,在这三期叠加的时期,第二波大规模下岗潮已经开始,国企、私企、外资都再算难免,这次究竟会怎么样呢?编辑于 2018-01-16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