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明转自教育网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看到同学们坐在明亮整洁的报告厅里,让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有点唐突的问号,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谁见没有见过用棺材板来做课桌的?如果同学们真的见到过棺材做的课桌,敢不敢坐?怕不怕?一会儿我所制作的《大石山的搬迁》将会用画面告诉这一真实的情况。我非常真诚的告诉同学们,我在这个高雅的报告厅里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自从我在广西见到了用棺材做的课桌,我的心就被震撼了。所以当今天我走到了报告厅的那一瞬间,我就自然的想起了大石山区贫困的生存状态。广西有4700多万人口,有11个少数民族。广西素有歌海的美称,美丽的山水甲天下,但有谁能知道在那美丽的山水的后面深处,我们的广西还有许多贫困的少数民族,他们是一个什麽样的生存状态呢?当我1997年去了大石山拍摄《大石山的钟声》的时候,广西还有400多万的人口没有脱掉贫困的帽子,还有 20万失学的孩子。在广西一些山寨内,当我走进这些山寨的时候,我被山民淳朴和善良,奇特的民风民俗所感叹。有一户农家养了一头猪,一年才有45公斤重,看>这头猪像狗一样在山间奔跑,我的心好奇又颤抖,贫穷和落后就像这头小猪,萦绕和闪烁在我的脑中。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一个失学的小女孩时,她仅仅因为100元便双腿跪在我的面前,当时我的泪水奔涌而出,忍不住把头扭向了窗外,我想他们为了重新上学而上山砍柴,卖血,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有为了上学而砍柴,卖血的经历、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贫困压在山区的人民是一种什麽样的滋味。
当我面对这些为了上学而砍柴,卖血的孩子们,我的心就不停的在抽搐,在流血,就情不自禁地颤抖。贫困并不是这些少数民族的过错,也不是失学孩子们的过错,而是山区世世代代留下的恶果,因为他们的出生地就是在人类不适应居住的大石山区,想改变这种贫困和落后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政府已做了很多年的救济和扶贫的工作,但仅靠这些工作想改变落后的局面,我想这不是根本出路,我想要在很多年僵麻的思想式样下注入新的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让我们的少数民族在思想上脱贫,最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文化的力度,教育不仅面对成年人,我想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都安心的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只有这些孩子们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刀斧,才能砍断世代的缠在少数民族身上的野藤蔓,那麽广西才能脱贫,奔小康才能结出甜蜜的果子,面对少数民族的贫困的状态,面对贫困的人们,面对我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思考,我总在想我做为新闻工作者,我虽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也不是掌握大权的政治家,更不是有亿万千金的富翁,但我是与世代同步的新闻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通过电视画面把我眼中闪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失学儿童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电视观众们,告诉给大家,一片蓝天下还有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那些为了上学而苦苦挣扎的孩子们,我想让这些活生生的画面都能唤起大家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俗语都能变成我们自愿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自觉行动。"
他的演讲之后,是他主持的纪录片《大石山的钟声》,如次是话外音:"当我们冒>细雨,顶>寒风到卢爱玉的家时,她正在山里捡野菜,她家住在离县城150里的山沟沟里,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房,二张摇摇晃晃的木头床,二口铁锅和一个木箱,便是她家的全部财产。她的妈妈告诉我由於去年干旱,庄稼的收成很少,今年春节刚过,吃粮就紧张了,每天只能吃两顿玉米糊,去年她家的收益只有200元,但还是咬>牙,省了几十元给爱玉上学,今年无法让她读书了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生活在大石山的孩子们家中,有几个穿过袜子,又有几个吃过一顿白米饭,也许他们天天在幻想>有咸菜充饥,幻想>有一件棉衣来御寒,幻想>有一双温暖的棉鞋,也许他们什麽也没有幻想,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 ,那就是读书。黄玉林也是一个失学学生,老师介绍她在学校的成绩很好,考上中专没有问题,靠父亲一个人支撑>,现在父亲生病,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多病的父亲,她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从不掉眼泪,当问到她如果有好心人帮助她读书时,她是否愿意重返校园,她不知是喜还是□,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辍学后回家没有忘记学习,她在学校用的书就放在床头,一有时间就拿起课本看,她离开学校时哭了整整3天3夜,她告诉我她的最大的渴望是上学去读书,上不了大学,她也要学一门技术回来帮助村民脱贫。然而这个美梦却难以继续。我们扛>摄像机在山里走了十几天,每到一处我们都强烈的感受到山寨的贫困和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在许多小学里孩子们为了读书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有的天还没有亮,就要上路了,山里的孩子苦点累点没有关系,他们最怕的是上不了学,许多孩子要翻十几座山才能到学校,他们都吃住在学校,八九岁的孩子在城市正是躺在父母的怀抱,而这些孩子们他们已经用自己秩嫩的脚板踏上了求学之路。韦小棉是高二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很好,她的母亲也很疼爱她,家里尽管很穷,但还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她吃,母亲去年去世,使家中更加贫困,她只好失学在家,班上的同学大家你一元我两元的凑钱给她,使她得以重新返还学校。
当我们将100元钱送给她时,她感激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想自己上学,但是她的同学90%都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资助她只是杯水车薪。在山里,村民主要靠砍柴种玉米,这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本来就很贫困的家。随行的县干部告诉我们说根据最保守的数字估计,全县还有几十所的小学属於危房,数千名的孩子无法上学,村民们都明白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这偏远的山区里,在这远离城市的山区里,生活怎能不苦,教育怎能不穷呢?韦丙伏是的一个苦孩子,家中有残疾的父亲和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有两个妹妹,为了使他能读书,大妹妹外出打工被人拐买,至今下落不明,小妹妹只能读到>年级,便辍学回到家中,每天上山砍柴,拾野菜,支撑>这个贫困的家,他喜欢美术,初>时曾考取广西工艺美术学校,但因家庭贫困,只好放弃。为了继续读书,他利用休息的时间打工,但赚取的血汗钱怎够交交生活费和书费,他瞒>老师和家里卖了两次血,在山村里,没人教他学习绘画,他以坚强的毅力去探索离山村很遥远的现代艺术,今年他参加郑州轻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只等考文化课了,他告诉我们□怕他考上而没有钱,而再次失去在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家里为了让他读书,家里已背上了3000多元的债务,3000多元对於山区里的家庭就算不吃不喝,也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还清。从山里回来,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山里的孩子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却含>泪离开了他们不愿意离开的学校,混入了文盲的行列。为了这些孩子,为了他们的山村和未来,为了革命先驱的后代,我们每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们的人应该做些什麽呢?
为了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都能回校园 ,拥有同样一片希望的蓝天,多少年来,广西的各级政府关注>山村的教育事业,多少的乡亲的和老师为了孩子的明天而出力。当贫困即将侵入这些孩子时,当这些孩子即将混入文盲的行列时,乡亲父老和老师都伸出自己温暖的手,将这些孩子拉回自己温暖的怀抱,让孩子们重新返还课堂。多少默默奉献的老师和村民用自己的脊梁承担>中华民族的重担。 有一个村,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没有文化,在生活中他们悟出了没有文化是脱不了贫的,为此村民们主动捐款,硬是从牙缝里拿出1.3万元兴建小学,有几位村民每天起早摊黑凿石头,这位老人,在凿石头时不慎被石头弄伤了眼睛,看>这些□实的老人,我们想有了像他们这种办教育的行动,山里的孩子们何愁没有美好的明天呢?有一个小学在山坳里,何日色是唯一的代课老师,为了这些孩子们,何老师在上学的同时,也为学生们垫钱,而这些钱也往往是还不了的,何老师教了36年的书,从来没有想到改行。他离不开眼巴巴的想读书的孩子,打算一直教下去,直到不能教为止,这就是我们的山村教师,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了山村和山村的孩子们而忘我的工作,传递>知识的火炬,茫茫大山不知记下多少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的感人的故事,蜿蜿的山道不知撒下多少山村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而撒的血汗。在绵延的大山深处,在一间间破烂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了一张张渴望读书的脸,听到了从教室中传出的孩子们读书的朗朗的书声,在这充满希望的韵律中,我们看到了山村美好的明天。大钟村是最贫困的山村,这个房子是瑶族同胞世世代代居住的房子,它的结构上面住人,下面养牲口,四面透风,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可见他们的家庭是十分的贫困。九分石头一分土在这里是一点也不假,土更珍贵,瑶胞们就在石头中抠土,有一句俗语“滴水贵如油”,但在这些瑶胞看来,这些土比有油还要贵重,刚□我们的瑶胞用了几天的时间才把这一小片的土给挖出来,可见瑶族同胞的耕作环境和生活的环境是非常的恶劣,残酷,瑶寨里用水的情况也十分的严酷,长期困绕>这里的山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都吃>不很清洁的水。在大石山中,除了极少数的地块可以耕梨外,大部份仍在使用落后的工具,这里的耕作依然是刀耕火种,这里瑶民的工具仍是特有的,这种工具是独特的,不能用其他的工具代替。长期的蒙蔽,瑶族同胞的观念极其落后,封建陋习仍然根深蒂固,大石山教育条件的落后让人难以想象,教育设备师资几十年都没有大的改观。在这里采访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令人惊奇的事,在山村采访时,有一个山村小学的几张书桌是用棺材木做成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用棺材木做书桌总比没有书桌强。"
这就是一个记者亲自经历的农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