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明转自教育网
体验过文理分科教育的学生会懂,在中国,文科生受歧视的程度,可能和婚恋市场上的属羊女孩差不多。
诗词歌赋风花雪月,那是校园言情里的文科;经天纬地治国安邦,那是文科生眼中的自己;理科无能死记硬背,这才是理科生以及一般人眼中的文科生。
文科生读书时成绩差,报志愿选择少,毕业了出路窄,就业后工资低,逻辑思维一泡污,男生都是娘炮,女生找不着对象,可以说是生而为人,百无一用。
可是文科生也很绝望啊,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歧视呢?
1952年,文科断子绝孙
提到文科生的辛酸史,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绕不过去的一件大事。
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来自苏联的专家阿尔辛杰夫带来了他的“苏联模式”。他认为新中国的大学就是教育工人、农民和劳动者的地方,要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医师和农业专家,而不是文科生这种大而无用的人。
阿尔辛杰夫的这套理论不仅奠定了中国高校改革的基调,他还带来了与改革配套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