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就业观察:全国未就业大学生数字庞大 与农民工同聚人才市场

2016年08月09日 综合新闻 ⁄ 共 221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民主党党员刘巧琳转自2016年7月8日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2月15日 转载)来源:燕赵都市报
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航与学子座谈,到近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国七条”出台,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需要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 (博讯 boxun.com)

今年新增的610万大学生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组庞大的数字呈现在人们眼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与农民工同时汇聚到人才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挑挑拣拣。

或许,学子们早已接受了“天之骄子”不再的心理落差,而他们的家长和社会似乎还不适应这种转变。

赶早集的毕业生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一,北京的大多数高校尚未开学。这一天,年后首场招聘会在农展馆热闹开张,现场提供的四千个职位吸引了约四万人涌入。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在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下,一些毕业生抱着这样的心态提前返校,挤进了招聘会。

来自北京某高校昌平校区的黄燕花10元钱买了一张门票进入现场,来回走了几圈,简历投出去多份,她面色茫然。

“来招聘的单位和我的想象有些差别,小公司太多,卖保险的岗位太多。”黄燕抱怨说,在她即将走出农展馆新馆时,一位保险公司业务员主动上前与她搭讪,让她留份简历。

黄燕无可奈何,但她并不灰心,父母已经在老家给她物色工作,黄燕似乎更愿意留在生活了近四年的北京。“实在不行,降低点要求,我不着急,还有很多招聘会呢,可能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单位比这里的强一些吧。”

她的不着急或许只是挂在嘴边,班上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提前返校了,像她一样,多少对人才市场怀揣着希冀。

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100多万毕业生,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近几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迅猛增长,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中国社科院就业问题专家陈光金分析,历年约有150万大学生未实现就业,将对今年的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

在大学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的同时,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上一年年中,已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那些正在严冬中挣扎的企业也纷纷减少了雇员计划,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失业问题。

严冬到来了吗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并未完全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

在1999年以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大规模扩招,建议扩招者声称将以此拉动内需,从此中国高校走入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之路,几年间便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上个世纪末,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到100万人,由而目前已经达到610万人。

“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原来的一个岗位,现在有两个、三个人来竞争,短时间内造成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这是客观原因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说。

赖德胜是国家十一五课题“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负责人,但他认为这只是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部分原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人们的观念并未完全发生转变,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

在赖德胜主持的一项对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工作岗位,65%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已经急剧增多,就业市场实际上难以按照过去的观念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而一些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就业却还保持着过去那样的期望值,就难免造成很大的反差。专家们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

金融危机的出现,又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

国内媒体上,每天都有“大学生卖肉”、“大学生当小贩”的消息吸引众多眼球。“个别大学生卖肉是正常现象,大学毕业生人人去卖肉才不正常。”赖德胜说。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千年,中国的家庭历来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学生们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去的大学生被国家包揽下来,家庭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成本,学生毕业后还能获得令人羡慕的职业。

“但那是以忽视个人和用人单位的选择为代价的,灵活性不足,造成社会严重缺乏活力。”赖德胜认为。

而如今,很多的家庭倾其所有或举债供孩子上大学,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实行市场选择后,虽有大学生失业现象,仍不失为社会的进步。“它提醒很多家庭,教育是一种投资,也有风险。”

就业难的制度壁垒

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就业的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中。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构成就业的主要矛盾;农村启动经济改革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主要问题,乡镇企业随之大量涌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如今政府最关注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胡星斗说,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地区差距、垄断的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县城、乡镇、农村、中西部和民营企业去工作。而基层、农村、民营企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