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李华平中国大陆基督教逼迫观察 评「雨伞运动」下的香港教会群体之表现

2016年05月10日 综合新闻 ⁄ 共 430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华平转自对华援助新闻网

评「雨伞运动」下的香港教会群体之表现

龚立人

执笔之际(2014年10月19日),香港社会正处于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即「雨伞运动」。(注1)「雨伞运动」缘自2014年8月31日中共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就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决定。(注2) 学生罢课抗议(9月22日开始)、警察向和平示威者发射87枚催泪弹(9月28日)、和平佔中遍地开花(金钟、中环、铜锣湾、旺角)、反和平佔中者在旺角对和平佔中者行使暴力(10月3日,并连续发生)、香港政府取消与作为代表抗争者的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的对话(10月10日)、七位警察被拍摄用过分武力对待一位没有任何反抗被捕的示威者(10月15日)等。

「雨伞运动」所代表香港人争取的民主去向如何?中共政府是否愿让香港政府自己处理这次民众运动?中共政府会否对香港政制改革作出让步?「雨伞运动」会否是「六四」天安门的翻版?

本文不作政治分析和评论,只集中在普选及其所衍生的和平佔中一事上(注3),反思教会群体在其中的角色,从而探讨教会群体的应有身分。

由普选衍生的和平佔中

除个别回应外,教会群体的第一类型回应是以个人名义联署,主要联署有2014年6月13日发表的《关怀香港牧函》。它以「仁爱宽容消弭纷争」、「以谦卑怜悯拥抱公义」、「以聆听对话建立共识」为主题,盼望信徒建立互信,保持合一。(注4)它呼吁信徒在争取社会公义时,不应走向彼此攻击,要尊重差异、彼此聆听、建立共识。另一联署声明以「寻求共识 实现特首普选」为题在8月7日提出,呼吁各方营造平心静气商谈的社会气氛。有别于《关怀香港牧函》,它的对象是公众各阶层,但39人联署中有8位基督教领袖联署。(注5)但自「反佔中大联盟」推动的运动和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决定,大部分曾参与以上联署的人并没有发出适时回应。

我没有否定联署者的诚意,但这两则联署最大的问题是:在接受社会撕裂论述下来思考,它们将当下的争论视为社会撕裂的源头,而不是社会张力,以致它们倾向以和为贵、宽容、和气相处、有商有量和求同存异,但没有针对当下沟通渠道的不合理,也没有批评中共政府的霸道和不守承诺。结果,这两则联署变得不切实际,甚至强化社会撕裂论述。

对于中共政治,章立凡有这样的评论:
政党的生命力在于竞争。中共执政六十四年,却一直致力于消灭竞争,同时消灭一切可能的竞争者。长期的一党专政,使正常的政治竞争能力退化,全凭高压维稳掌控权力;同时也失去了政党的特质,蜕化成为一个政权。外无竞争的后果是党内矛盾激化,残酷的权力斗争周而复始。怕竞争、重掌控的纠结心态,也是中共在香港普选争拗中进退失据的重要原因。从强调「全面管治权」到以宣佈「紧急状态」相威胁,愈是恐惧政治竞争,就愈迷信暴力工具。若出于某种政治惯性,使威权超出《基本法》过多,越俎代庖又统又治,则香港前途堪虞。(注6)

章氏的评论提醒我们,当下中共政治的困局源自消灭一切张力,并因此成为製造更大暴力的源头。从此来看,以上两则联署只是「好人做坏事」。

见证真理和坚持公义、揭漏谎言

有别于以上两个以个人名义的联署,由200多位信徒于8月29日发表的《基督徒守望香港宣言》,指出当下社会的荒谬和不公义。(注7)宣言斥责弄虚作假、指鹿为马的歪风;斥责以威逼利诱获取政治效忠及消灭异己声音的歪风;斥责以种种理由和手段,削弱及局限香港市民实践民主权利的歪风。此外,宣言鼓励要抗衡上述种种扭曲真理、压制自由的歪风,并求上主赐下智慧和勇气让众人坚持说真说话、拒绝助纣为虐。虽然宣言没有直接点名批评中共政府、香港政府和某些人和组织,但从宣言批评的具体事件来看,阅读者已领会。在不接受社会撕裂的大前提下,宣言焦点不是呼吁沟通,放下成见,而是见证真理和坚持公义、揭露谎言。

就着政制改革一事,基督徒的联署有由包括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等发起的《基督徒关注民主政改联署声明》及蔡元云医生发起一份题为《共同关注二○一七之特首普选》的联署等。

自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决定后,香港已风起云涌,但到执笔之日,基督徒就当下政局发展的联署并未出现。虽是如此,但以《基督徒守望香港宣言》为基础的教牧和信徒已就人大决定,举办多场祈祷会和研讨会。

教会对普选和和平佔中的态度很暧昧

除了以个人名义联署外,教会对普选和和平佔中的态度很暧昧。就基督教方面,主要有四份宗派文件(可能个别堂会有他们的立场),分别宣道会香港区联会发出《区联会对本港面对佔中与反佔中事宜的提醒》(7月25日)、香港基督教信义会发出《本会在面对有「和平佔中」时的指引》(7月29日)、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牧师部的《就香港目前政改形势致全体会友》牧函(8月15日)和中国基督教播道会发出《劝喻信》(9月8日)。简单来说,这些教会文件主要针对如何处理和平佔中一事。例如,教会对和平佔中「既不支持、又不反对」;信徒按自己的领受决定参与或否,但需要彼此尊重;教会要关怀和牧养因参与和平佔中的信徒。除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的牧函对普选有直接回应外,其馀三份教会文件没有回应和平佔中最基本的关注,即普选。他们将一个本是社会公义课题转移为一些教会内部的实务课题。

然而,自警察向和平示威者发放催泪弹、反和平佔中者在旺角对和平佔中者行使暴力后,教会群体对和平佔中的态度开始有些改变。不同教会群体声明内容包括批评警察以强大武力驱赶和平示威者、谴责在旺角示威区针对和平集会人士的暴力行为、促警察秉公执法制止暴力行为和保障市民人身安全并呼吁政府与学生对话等。(注8)教会过去甚少为社会事件发声明表态的宗派和堂会也参与反应。虽是如此,但大部份教会群体还是选择沉默。

长期对政治争议及社会运动的恐惧

就此,罗秉祥有这样评论:
根源上,不少教会领袖长期害怕政治争议及社会运动。他们知道要关心社会,但只限于做一些没有争议及不会与当权者起冲突的慈善事业,如扶贫、救灾、教育、社会服务等。他们想做和平之子,但不愿推动社会公义,因为害怕所引起的冲突。不少教会领袖不愿意在社会中伸张公义,害怕损害与政府的关係。因为这些恐惧,就宁愿保持缄默,美其名为政教分离。然而,同一批教会领袖,却为自身的宗教自由,去年发动群众运动向中共政府施压。
更可歎的是,这些教会领袖,廿五年前对于六四镇压,都认为是道德上大是大非的事,非表态谴责镇压者不可。对于今年香港九二八警察的暴力镇压,却认为是政治,要保持中立及沉默。

香港目前有好几个宗派的教会正面对一个道德公信力危机。他们对向政府施压持双重标准,对于香港政府近日对「雨伞运动」的暴力倾向暧昧不言,引起信徒不满。

我在另一专文也有类似的观察:基督教信仰对社会运动的投入受其神学传统影响。传统上,福音派较着重灵魂得救和个人道德,而香港基督教主要受福音派神学传统影响。福音派倾向参与救援、服务和发展方面,而少对社会政策有积极倡议行动。柔性力量(soft power)是福音派倾向参与社会正义运动的方式。近年来,源于美国福音派教会的公共神学正在香港福音派教会流行。这为福音派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社会讨论的资源。(注9)

我们不需要不讲公义和事佬神学

说回来,当下主导教会群体的神学是一种甚么样的神学?
第一,它在高举聆听、对话和尊重多元等漂亮口号下,对政改和和平佔中等事没有观点、不敢有观点,也不容许教会有观点,而其理由是不希望教会被利用和被政治化。结果,它只会是一种建制神学(status quo),成为社会现状的支持者。

第二,到目前为止,没有教会公开批评和平佔中的错谬(除吴宗文牧师),也没有教会公开表明对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决定的看法(除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牧师部、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神学牧职部)。当教会不想被牵连时,这只会是教会不在现场。这种不在现场的神学并没有为教会製造空间,反而强化一种去历史的信仰。结果,它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神学(de-embodied theology)。

第三,选择以中间人身分扮演复和角色。然而,教会忘记复和的重点不是需要中立者,而是需要站在被边缘者和受压者角度说话,争取公义,却不以恶报恶。所以,被决定的神学是一种没有复和的和事佬神学。

维护社会现状的建制神学、去历史的没血肉神学和缺乏复和的和事佬神学,正是当下社会所最不需要的神学,不但因为他们刻意避开张力,更因他们否定张力,成为当权者的支持者。他们没有带来真正和平,他们以中立来强化政治冷漠、以务实来强化不争论的意识、以尊重来澹化对公共生活被强制性假面化的批判、以和平澹化对公义的坚持。

注释:

1. 多外国媒体的报道都将此次抗议活动称为「The Umbrella Revolution」(雨伞革命)。美国《时代》(亚洲版)杂志(10月13日)的封面是抗争者举起雨伞的照片,加上「The Umbrella Revolution」的标题。然而,香港学者认为学生推动的争取民主的社会运动,并无推翻政权之意,而是争取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学生愿意与政府对话已经说明他们承认现政府,因此只能称此次事件为「雨伞运动」。
2. 议决如下:规定候选人资格为过半数提名委员会票,同时将候选人数目限定在二至三人之内。相对于2012年于行政长官选举,竞选者只需有150提名委员会票就可以成为候选人。评论者认为它容许不民主的提名委员会操控谁人可以成为特首候选人,严重限制不同政见人士参选特首的机会,并彻底扼杀了继续讨论各种政改方桉的可能。
3. 戴耀廷、朱耀明、龚立人:《公民抗命与佔领中环──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省思》(台北:雅歌,2013)。
4. http://iquest.hk/?p=7954 (浏览日期:2014年10月13日)
5.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4789&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浏览日期:2014年10月13日)
6. 章立凡:〈普选:历史承诺与政党信用〉,载《明报月刊》,2014年8月。
7. https://sites.google.com/site/keepwatchhk/(浏览日期:2014年10月13日)。除这则联署外,还有个别零星的联署,站在类似立场,但联署名单人数较少。
8.《时代论坛》,2014年10月12日。
9. 龚立人:〈宗教角色与全球社会运动-香港基督教的社会面貌〉,《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7 (2011):177-194。

(作者现任教于香港崇基神学院)
转自旷野
https://www.cap.org.tw/W/w-192-3.html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