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下岗工人观察:我国20世纪末出现的职工下岗潮和失业率攀升现象

2016年02月05日 综合新闻 ⁄ 共 128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文鹏转自禁闻网
我国20世纪末出现的职工下岗潮和失业率攀升现象,是在当时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供需不平衡和城乡人口转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加上当时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不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严峻的国内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加速了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和职工下岗,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职工下岗潮。

针对20世纪末出现的下岗潮,逄锦聚(1998)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就业不充分,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于是出现了下岗、待业、失业等形式的职工下岗潮,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引起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也有观点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存在过剩就业,产生了大量冗余人员,国有企业的冗员甚至达到了职工总数的40%左右(黄朝翰、杨沐,1999)。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这些冗余职工逐渐转化为下岗职工(赵建国,2000)。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以破产兼并与资产优化重组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职工下岗和失业现象。原因是: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过度干预造成国有企业人员大量富余,形成隐性失业;2.国有企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导致国有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3.改革前国有企业劳动要素投入过度,技术、资本投资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转换需要降低劳动要素的投入;4.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过剩,需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李江皓,1998)。

此外,与职工下岗潮并存的民工潮也是导致城市职工下岗潮和失业率攀升的重要原因。宋林飞(1995)利用总体估计法,按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为60%左右计算得出,我国有大约2.7亿农业劳动人口需要转移。截止到1993年年底,我国乡镇企业共计有1.23亿职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随着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需要转移的劳动人口逐年增加,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根据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之间比较利益的差别,农村劳动力更趋向于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出农民工不断涌入沿海地区,并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变成了股份制企业,新的企业制度放宽了对职工户口的限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量涌入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非正式部门谋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主要是城镇职工不愿从事而空缺出来的;第二阶段开始涌向正式部门,尤其是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以低廉的工资与城镇职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行竞争,由于农民工对工资报酬、工作条件等要求较低,企业雇佣这些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朱镜德,1999;李竞能,1999)。因此,民工潮与下岗潮同时出现,相互作用,当农民工的自身条件和要求与就业岗位匹配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使其再就业较为困难,致使下岗潮雪上加霜。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