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二等公民观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须回答三个问题

2015年04月11日 综合新闻 ⁄ 共 26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秀英转自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发布日期:2015-04-09浏览次数:51 信息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

  日期:2014-05-22            作者:卫宏来源:《工人日报》

  日前,教育部、农业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文件,明确要将各地涉农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支撑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巨臂和栋梁。

  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随着本届政府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而成为热点问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就意味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高度碎片化土地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现代化农业的方向是土地适度集中下的专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合作化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模式。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定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那么,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就意味着要有新型的职业农民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很多专家呼吁,把土地交给那些肯经营、善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手中。

  如何培养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们要面对新形势下的一些新问题。

  首先,谁来担当新型职业农民?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98 亿户,其中纯农户1.67 亿户。2011年,农村中农业劳动力供给为1.7877亿人,平均每户一名农业劳动力。

  根据学者朱启臻、李迅雷等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甚至达到57岁。空心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难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深层问题是从事农业收益低,难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同时要看到,农村人口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土地的流转集中,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城乡收入差别的缩小,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以专业或兼职的方式务农。从2011年到2013年间,河南省已连续3年净回流,省内就业和省外就业的差额从71万增至386万人。越来越多的净回流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回乡务农创业。

  按照测算,如果让农户平均收入赶上城市水平,我国未来必须把农户数量减少到3000万左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就是在土地逐步适度规模集中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农民淘汰更新,并吸引部分外出青壮年劳动力回流的过程,这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

  其次,什么人能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中国60多年来,“农民”称谓多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宿命。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似乎要颠覆这种对农村人带有歧视性的看法。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和务农收益的提高,职业农民越来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需要从理论上有清晰的界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营销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农业劳动者。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领导及成员都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而受雇于大资本控制下的龙头企业的职工则只能称为农业工人,而不能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规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目标。我们要逐步从以往以农业技能推广为目标的农民教育模式,转变为覆盖从业道德素质、农业生产、市场营销、农村公共服务等综合领域的教育培养过程。这同以往单纯以传播致富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教育有很大不同,对现有的农民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

  第三,谁来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任?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办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教育部、农业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文件中,明确要将各地涉农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支撑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巨臂和栋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重任,中等职业学校既有发展的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在大学扩招及适龄人口下降的双重挤压之下,全国1.4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生源数量、质量双重下滑的压力。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县域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大面积萎缩、滑坡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县、市、区已没有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尚存的农村职业学校不少虽挂着“农”字之名,所行“非农”之实。

  对口升学成为许多农村职业中学办学的主要目的;同时,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对于那些有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民伯伯而言,中职学历毫无意义,他们是不会为了那张中职文凭进入课堂;如果只是以理论讲授和课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别说没人会登门求教,即使你送教上门,也不见得人家会买账。

  在县级中职学校又有多少老师有务农、组织合作社、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的实践能力呢?这是所有承担这项任务的中职学校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农民求新知、盼科技的愿望是迫切的,如果我们教育还是固守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那么必定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倡导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成为面向周边农村居民的社区学习中心,融终身学习服务、科技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学历提升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事关重大,绝非一时一事之功。随着财政投入的跟进,必然会带来一股社会的热议与关注。在热潮退后,需要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跟进、扎实深入开展的工作。(作者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