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中国国企弊病观察:工人的声音--国企改革中的最大缺憾

2017年12月31日 党员园地 ⁄ 共 524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香港郎咸平教授激起了国企改革的大讨论,学术的铁板开始龟裂,理论已经不是一个音调。

观点对立,引起了一场可喜的学术争论。由此,国资委等部门开始对国企改制过程的复查。学界和政府都有了行动。与此同时,一个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自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一直缺乏工人的声音。

在社会舆论中工人只有对国企改革后果--下岗,失业,低工资,不公平的牢骚,不满,只有很少工人通过互联网发表个人的国企改革观,主流媒体上失却工人的关于国企改革的声音。在国企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只有官员的声音,学者的声音,国企领导人的声音,根本就没有工人的声音。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没有比这再熟悉的口号了,但是,这个领导阶级连话语都没有了,这个依靠对象已经边缘化了,似乎中国大陆的社会性质在变。

《宪法》虽然赋予工人阶级很大的权力,但由于没有具体法律的保障,工人的法定权利没有体现的途径。由于没有有关职代会的法律,在一些国企中职代会缺如,有的甚至成为特权精英操纵的组织,根本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工会已经失去了政治力量,只是政策的补丁,对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么恭顺,要么沉默。特权精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力图使工人在下岗,失业的重压下,很快成为无产,无权,无思想的弱势群体,一些人力图由此清除在中国实行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已经逐步从农民、农业、农村主导的社会走向工人、工业、城市主导的社会。二元社会的再次分化和太低的农业经济效益使务农难求温饱,种种原因使一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涌向工业,涌向城市,以求其载体的生存和发展;大批农民加入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国工人阶级从数量上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平民化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进入打工者的行列,中国工人阶级文化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工人阶级在7.3亿中国劳动力中成为主要成分。真正地壮大起来了。

与此同时,中国当代工人阶级迅速分化成了三个阶层,即白领阶层、蓝领阶层,农民工阶层。农民工又分为乡镇企业工和城市工两大部分。城市农民工阶层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担负着最繁重的劳动,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们没有社会经济保障,没有法律保障,没有社会地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乡镇企业农民工,工作相对固定化,但多处在劳动繁重,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蓝领阶层分为大城市、大企业蓝领和中、小城镇蓝领两大部分,他们时刻受着失业的威胁,在大城市里工作的蓝领阶层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这种保障受着政府财力的限制,常常缩水或缺失。但在特权精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骚动下,已经失去了主人翁地位,成了新时代的劳动力商品。小城镇蓝领基本上失去了社会保障,在就业的压力下,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白领阶层虽然生活充裕些,并有些已经成为当代的“小资”,但由于直接接触权利,人格地位十分低下,忍受着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精神压力。实际上,工人阶级成了痛苦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法定地位与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

中国当代工人之所以能称为阶级,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特权腐败阶层转化成的当代中国的剥削阶级。这个剥削阶级主要是由通过钱权交换生成的,以特权腐败分子和依附者为主体的,通过各种生编硬造的理由,非法侵占公、私资产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阶层,是新的剥削阶级,社会的寄生虫。这个剥削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渐渐成了阶级斗争的主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使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斗争,是消除已经激化了的社会矛盾,提供社会稳定条件,促进国家科学发展的阶级斗争,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的。

为了给社会稳定提供保障,给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平台,避免中华民族的厄运,弱化并逐渐消除这种阶级对立是对中共执政能力的考验。当国企改革成了这种阶级斗争焦点的时候,中共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立场决不可动摇。

中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历史观。在国企改革这件重大问题面前,牢牢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相信工人阶级,依靠工人阶级。具体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践“三为民”的思想。国企改革,不是官员的改革,学者的改革,国企领导人的改革,应该是工人阶级的国企改革。中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面西化,反对特权精英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把国企改革推向正轨。

党和国家应该支持工人参加国企改革的理论研讨,举办以工人为主体的国企改革理论研讨会,摈弃那种封建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维模式,相信工人阶级的创造能力,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伟大的阶级,其不仅有大批的许振超式的思想好,技术精的能工巧匠,还有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长期生活在人民中,刻苦学习中、外各种理论知识,劳动中,实践中,生活给了他们第一手研究资料,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因而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工人中有大批的业余的哲、社研究者,能够在哲、社理论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中国工人阶级是这个时代的先进阶级,国企改革的理论应该是工人阶级的理论。

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的道路。但是,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操作程序。在中国大陆上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使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化。因而,必须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进行探讨。如果我们只是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套过来,必然水土不服,将是国企的灭顶之灾。

首先,要认清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其次,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的操作程序。再次,要认清在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牢牢掌握中国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精髓是法制条件下的劳资利益共同体。

在科技与智力成为资本,资本结构产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劳动不再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本,反过来,物质资本必须依赖于劳动。劳动者消除了与创造物的对立,成了生产活动中的主导力量。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现代企业制度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为了使劳资双方的利益从冲突转向融合,产生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劳动报酬在劳动与资本利益共同的基础上趋向于高限,员工身份实现劳动与资本的二重性。现代企业制度是人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现代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基点上逐步异化,这种异化是由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为了增值,不得不把自身抛给社会。现代企业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初期来说,是不完整产权制度。资本一旦投向社会,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必须服从法律,服从于社会利益,必须兼顾劳动者的利益,同劳动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种利益共同体使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快速进步。

如果对现代企业制度认识还固定在《资本论》的基础上,认为两百多年前资本主义初期的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把这种早已落后的有利于权力割据的企业制度嫁接过来,必然形成国企改革的悲剧。

中国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是把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化。

国企改革二十多年来,国企并没实现的权力机制向资本机制的转换,权力利益最大化原则在理论上使对现代企业制度精髓认识上产生误区,在实践上显现出权力割据,权力私化,国有资产私化,资本与劳动对立加剧的现象。

由于没有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只是形式上的移植。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始终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只是学习了现象,形式。凑齐了“三会”,换了牌子,书记当了董事长,董事长、厂长、经理一言九鼎,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把一部分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股份,请外资参股,做成股份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把职工身份买断,消除工人主人翁身份,把工人变成纯粹的“打工仔”,用就业压力把国企工人压制成无产,无权,无思想的工具就是现代企业制度?这不是现代企业制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血汗制度”的再现,是“生之,杀之,贵之,贱之,贫之,富之”的翻版。

在国企改革中,不但要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还要使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化。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社会主义化不能违背两个基本国情,一个是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导,另一个是公有资产的管理必须民主化,只有民主化能够为公有制经济性质提供保障。因而,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不仅是法制条件下的员工利益共同体,还必须是员工的经济民主自治体。

决不允许以改革为名,用割据的权力私化国有资产,如果这一点掌握不住,国有资产就会被蚕食,最后失去主导地位。

国企员工同国有资产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广大员工最关心国有资产,最贴近国有资产,保护国有资产不被侵害,只有依靠国企全体员工。

要尽快出台《职代会法》,依法确定职代会的性质,组织程序,权力和义务,法定真正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大会拥有企业的最高管理权力 ,厂长经理由职工代表大会经民主程序选择经济管理专家担任。经营者的权力来自职工代表大会,并向职工代表大会负责。以合法的职代会,促进国企成为经济民主的自治体。否则,公有资产必然会私化或社会集团化。这样就不可能保障公有生产资料主导的真实性。

一个时髦的错误观点是把公有看作原罪,鲜有人把国有企业的问题从公有资产的产权,使用权和效益分配权缺乏民主保证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不解决民主管理的问题,根本不 可能解决国有企业其它问题,公有生产资料不实行民主管理的结果必然是权力割据剥夺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而变质。

没有健全的民主制,就没有真正的公有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都必须在民主制的条件下,才不会变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表现为产权,使用权和经营效益分配权。谁拥有这三种权力,谁就拥有完整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只有这三种权利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或经济实体全体成员时,才是真正的公有制。否则,所谓的公有制,只是外壳。国企改革实际是生产关系的改革。

实现混合型所有制,不能“一刀切”。当企业发展需要融资或者出卖股份的时候,吸收员工的投资或其它方面的投资,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产生混合所有制是顺其自然的。不能为完成任务来进行所有权改革,更不能以种种借口,把国有资产私化来形成混合经济,如果权力能够把国有资产私化,国企的改革就失败了。不管怎样改革,按劳分配的制度还是主要的分配制度。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出现按其他生产力要素分配是合理的,但事实是出现了按权分配主导的现象,丢掉了按劳分配。在权力割据的情况下,财政应该拿走得没能全部拿走,工人应该得到的没能得到,权力主持者拿着切蛋糕的刀子,能少给国家就少给国家,把工人的报酬压低到仅能维持生活的地步,在此基础上达到权力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是按权分配。这是一种接近于封建社会的分配,这样的分配改革实际上是社会的倒退。在权力割据的情况下,国企的民主管理只是一句口号,工会实际上是企业的二级机构,违背《工会法》,职代会代表由领导指定,职代会决议由领导拍板,工人实际上已经没有自己的组织,在就业、生存的压力下,失掉了主人翁的地位,成为弱势群体。权力割据已经把国企改革引向歧途,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是好的,被权力割据念歪了。如果国有企业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没有一个政令顺畅,民主机制相对健全的环境,还处在权力割据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权力利益的最大化,最后的结果是国有资产的私化和权力的黑化。因此,国有企业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不可冒进,不可“一刀切”。法制环境建成了,民主管理机制建立起来了,中央的政令顺畅了,权力割据的状态被打破了,国有企业才有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条件。

国企改革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基本制度,国企是公有制的的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

社会主义的命运决定了中国大陆社会的命运。面对人口多,底子薄,封建包袱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只有社会主义一条道路可走。如果私有制成为主导力量,社会便失去了形成人民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中国必然会出现官僚资本主义,那将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阶级的分裂,民族分裂,地域分裂,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国将不国的局面又会出现。那将多么悲惨!

国企改革决定了中国大陆人民的命运。国企资产是全体人民的资产,是人民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的劳动果实,是人民社会保障的基础。

国企改革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命运。国企的改革是中国主要的社会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如果在改革中把国企改垮了,就说明改革失败了。

牢牢掌握国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制止各种形式的公有资产私化,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这就是工人的声音,国企改革中缺乏的声音,决定国企命运的声音。是不是能够补起这个缺口,不给历史留下遗憾,是对中共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来源:燕南社区 作者:俞愚 童生? (博讯 boxun.com)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