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500强企业近日在武汉揭晓。与往年一样,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商银行、中移动等垄断国企占据榜单前10名。(《北京晨报》9月2日)
在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349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9.8%;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有89家,较上年增加两家,占企业总数的17.8%。国企不仅数量上仍然占绝对优势,更在营业收入上遥遥领先。统计显示,2007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17.49万亿元,占2006年GDP的比例高达87%。这说明,国有经济不仅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对国民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行业,而且中国经济还被牢牢地控制在少数垄断国企之手。
与中国500强企业多数为国有,且多处在垄断性行业相反,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是私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并处于竞争性行业。对此,我认为并非是幸事。
首先,对国民福利而言,垄断总是以剥夺消费者剩余为代价的。垄断行业借助垄断权获得大大高于市场竞争的价格,以高额的行业租金形式,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转移给生产垄断部门,在其行业内部分享。很多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大大高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根据中石油的半年报,中石油股份公司职工工资今年增涨了三成。不仅如此,由垄断及其他扭曲价格体系的因素,还会降低全社会的经济效率与总产出,造成社会净福利损失。有关研究显示,这些年来国内石油公司每通过涨价得到1元的利润,社会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就有7元。因此可以说,垄断行业企业除了增进自身福利外,并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福祉,更不会自动增进社会的剩余。
其次,垄断国企还会阻碍技术的进步,长远而言将会损害中国经济的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的垄断企业受人诟病的一个因素。这是因为,与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垄断不同,中国的垄断企业一般主要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或资源优势而壮大起来。有关研究表明,决定中国企业500强的相关因素排序为:一是资源垄断;二是规模经营;三是品牌;四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五是核心技术。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垄断企业的垄断特点,也说明在中国的垄断国企中,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企业家才能,依靠行业所处的垄断地位,就能把企业经营好。再从研发投入来看,我国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一直以来仅有1%多一点,这两年虽有提高,但也没超过2%。而按国际标准,比例2%才算正常,比例5%才有竞争力。所以,我国500强企业中不少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独立研发的能力,而一味追求引进只会使其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越弱”的双重怪圈,只能依靠行政保护或资源垄断过日子,从而造成中国经济在一个低水平积累。
某种意义说,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国民福利的最大化。而垄断通过扭曲资源有效配置,降低国民的福利水平,增加社会交易成本,妨碍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市场投资扩张,并扼杀个人自由的创业机会。不仅如此,在中国现阶段的转型情况下,垄断行业还成为社会的“分利集团”。所以,长远来讲,这样的垄断企业越发展壮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也将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