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园地 > 正文

中国国企弊病观察:国企改革失败,工人与政府对峙

2015年01月23日 党员园地 ⁄ 共 143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经过50年的野蛮性开发,资源被掏空了,环境被空前地破坏了。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原始森林几乎被伐光。如今,伐木工人只好在光秃秃的土地上耕地种粮,而沙尘暴则一年比一年厉害。以大庆油田而言,八个大队只剩两个大队有活干。在开发东北资源初期,人员大部份是移民,干的是体力劳动。现在资源被掏空,而且必需进入市场经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需要企业转型、职工培训等,然而,钱从哪里来呢?况且,政府在加入WTO之前并没有做好准备,许多企业计划经济的外衣,甚至还没来得及脱掉,就得穿上计划经济的外衣进入了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成了一场大杂烩。

大庆、辽阳的工潮,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失败:长期的计划经济突然转入市场经济,把工人一下子就抛到社会上,工人的确承受不了。而首当其冲的是上述这些移民工人。他们是油田工人、煤矿工人、伐木工人。政府没有做好劳工安全的准备,以便把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的工人,培训分流到其它岗位上,反而继续往错误的城市改革轨道上走下去。

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半拉子成功,而城市改革则全盘皆输。城市改革输就输在改革的起点就是个错误:砸“三铁”、砸“铁饭碗”工人接受不了;砸“铁交椅”干部接受不了;砸“铁工资”干部、工人都接受不了。砸“三铁”就自然失败了。

然而,政府并没有纠正国企改革的错误。在举行于东北的一次全国国企改革会议上,江泽民强调党在国企的重要地位,而国企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上得到解决;这使得朱鎔基的三年国企解困受到重创,其诺言没有得到兑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企改革的错误及矛盾越显突出:中共把进入市场经济的风险压在广大工人身上,而没有考虑到如何降低这个风险。

“买断工龄”所带给工人的创痛是:干了几十年社会保障没有了,各种福利取消了。政府的这一改革方案的确让一些国企抛掉了人员过多的沉重包袱。然而,国企并没有挽救自已的命运:它的亏损仍在继续;它欠四大银行的贷款已成为呆帐、坏帐。银行如果再继续贷款保护连利息都还不起的国企,恐怕银行也自身难保。

中共的国企改革以广大工人的权益为代价,一再拖欠工人的工资、养老金,真是:“党啊党,亲爱的党啊,你如此对我的折磨,究竟是为什么?!漫漫长夜,我向谁诉说?”当今工人顿然醒悟,发觉自已处在比黑暗的旧社会还黑,明白了什么是二遍苦、二荐罪。由于中共以“买断工龄”来欺骗工人,全国各城镇都出现了工人与政府对峙局面;随着对峙的加深,工潮也就不可避免,人民与掌权者的矛盾日益恶化,城市改革乃一步步走向设计者给自已设计的陷井。

有人提出“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股”。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成效,是因为有“耕者有其田”及民主选举,让农民有了自已的土地(尽管尚未私有化)和较多的自决权(尽管尚未达到村民自治)。但是,这两点都没有引入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令人困惑:工人号称“当家做主”,却看不出他们有主人的模样;“工者有其股”及民主选举在城市改革中上不了主旋律,工人几乎没有自决权。此外,工人下岗、买断工龄、失业无保障、工资、养老金被拖欠、民主权利、福利被剥夺。好象不对工人进行剥夺,国企就没办法了。

政府所实施的巨额财政赤字究竟为了什么?是不是在兴办公共事业?是不是在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工人培训分流?是不是在尽一切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及购买力?

中共对工人的不断剥夺,显然会制造更大的“贫困陷井”,并将不可避免地激化工人与政府的对峙,加剧罢工风暴,让社会再度动荡不安。

中国工人啊,“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