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添成转自新浪网)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对多家央企展开了多轮巡视。 近日,国资委第一至六巡视组分别进驻恒天集团、华侨城集团、中国能建、农发集团、中交集团和中国航材等6户中央企业开展新一轮巡视。
我告诉东方早报记者,新一轮国企改革,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方向是市场化,手段是混合所有制,政企分开仍是体制改革核心。不解决政企分开,缺乏有效监督,腐败案例就会不断出现。
究其国企发生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权利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容易导致滥用职权;二是产权不清,企业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健全,保障权利规范运作的体质机制还不完善;三是政企不分,在政府面前国企是企业,在企业面前国企是政府的现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行政色彩依旧浓烈。
为什么国企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政企不分”是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国资委成立以来,的确做了很多工作。在国资委的领导下,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真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年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也的确在“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的越来越多。然而,即使抛开国企在许多领域的垄断优势(这里指的是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形成的行政垄断)不谈,就目前国企的现状而言,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兼容并以其为主体的“新路”呢?对此,情形并不乐观。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更容易做到“政企分开”,原因很简单,民营企业的产权是自己的因而是真正独立的,与政府无关,政府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要“管”也只能限于法律的框架内。而凡属国有企业,是很难做到“政企分开”的,原因同样也很简单: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民所有,而全民的托管人是政府,因此,国有企业等于是政府所属的企业,让国有企业与政府“分开”难度相当大。显然,这样的“政企分开”,政府将不仅违背了人民要求它管好国企的委托,也违背了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实际上,目前国企作为企业最为核心的权力高层人事权,至今仍牢牢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里,国企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其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准。这原本是国企与政府之间正常的从属关系,但这真的能叫作“政企分开”吗?
诚然,“政企不分”是国家公权力与企业的经营权的不分,也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一般情况下,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其职责所在是保证国家的法律的贯彻执行和处理日常管理运作。而企业管理人员,其职责所在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并在依法的情况下经营企业,获取最大利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职业,也是一种监督和被监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监督和被监督同为一体,那么权利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只能滋生腐败。正如蒋洁敏、宋林这些国企高管,本是锐意进取、经营企业的好手,但是在政企不分的大环境中误判形势,最终沦为官商勾结,落得功名尽毁的下场。正是有了如此的腐败官员,手中一边掌握着行政权力,一边掌握着企业经营,国有资产流失也不足为奇。我们在生活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国企垄断下的暴利和霸王条款。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企在面对市场和消费者诸多不满、指责的情况下还能占领市场份额,甚至是“垄断式”的立于市场环境中,最根本原因就是有行政主体的支撑。风险由国家买单,国有资产可以随意挥霍。特殊的地位造就了国企的高傲与矜贵。
国有管理者队伍与公务员队伍还不能处在两条线管理,还要进行互调。这是不尊重市场经济、不尊重国企经营、不尊重人民财富的不良做法。这样的结果又如何能够保证政商不勾结,国资不流失呢?
国有资产经营不善、资产流失严重、权利腐败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政企不分”现状不解决,这些问题还会存在,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只有通过政企分开,开放投资,引入竞争方式,通过市场化经营、多元化竞争的道路才能实现国企改革最大的红利国家与全民共享。
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和行政性特权,使国有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此外,在破除行政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尽快转变能源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从微观项目审批向宏观管理过渡,从批项目转向能源改革、能源监管。只有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竞争,让市场运转更有效,才能有效地遏制权力寻租,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现在将今天的东方早报文章转载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