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江涛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屋宇若无坚柱,必将坍塌;国家若无良辅,终将覆亡。
这句古语道出了政治权力的永恒真理:一个政权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口号的高亢、宣传的辉煌,甚至不在于权力的集中与否,而在于它的根基——人、制度与思想。房屋若依赖腐朽之柱,外表再华美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政权若由庸才维系,再强的统治机器也终将崩塌。
在习近平一手搭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架构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而是一座以忠诚代替能力、以口号代替政策、以高压代替服务的空心大厦。它的支柱正在断裂,它的梁架正在腐烂,而它的坍塌,也许比人们想象得更快、更突然。
一、庸者为辅,贤者遭弃——统治团队的塌陷
自2012年上台以来,习近平以“反腐”为名,迅速清洗党内异己,解构原有的权力制衡机制。李克强、汪洋、周小川等具有专业背景、国际视野的改革派人物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忠心耿耿”的亲信——蔡奇、李强、丁薛祥成为中枢核心。
这批人的共同特点是:唯上是从,但毫无治理才干。2022年上海封城期间,李强以“精准防控”之名大搞层层加码,导致供应链断裂、物资短缺、民怨沸腾。市民在阳台怒吼“我们要吃饭”,成为国际媒体的封面。然而如此失败的管理者,非但未被问责,反而被提拔为国务院总理,堂而皇之地掌控全国经济命脉。
辅佐者不择其才,只看其“忠”。久而久之,体制内无人敢讲真话,无人敢担风险,政治陷入“上面不决、下面不动”的死循环。制度沦为装饰,治理沦为表演。
二、政令错乱,民生为祭——从“清零”到“放开”的荒诞剧
新冠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一场治理能力的考验。中国早期应对得力,但很快,防疫政策沦为政治忠诚的试金石。各地竞相比拼“封控力度”,一例阳性可封锁整城,铁丝封门、幼儿隔离、孕妇流产的新闻频出,人道灾难遍地。
2022年乌鲁木齐火灾点燃了“白纸运动”,人民怒不可遏。这届草台班子的反应却不是检讨,而是仓促“全面放开”。疫苗覆盖严重不足,退烧药脱销,医院爆满,火葬场昼夜运转,无数老人死于这场“政治急刹车”。至今,政府仍未公布真实死亡数据。
这不是公共政策,这是权力表演。而演出失败的演员,却一个都没有下台。
三、经济失速,信心坍塌——当“计划思维”取代市场逻
中国经济正进入全面下行通道。青年失业率突破20%,政府甚至停止公布;恒大、碧桂园相继暴雷,房地产“铁链断裂”;中产财富缩水,外资撤离,中国正面临一场结构性的经济信心危机。
2020年突然叫停蚂蚁金服上市,标志着对民营经济的整肃拉开帷幕。教培行业被“一刀切”,新东方市值蒸发九成。平台企业遭系统性打压,创业潮退场,人才流失。
而政府却靠堆砌空洞口号自欺自慰:“新质生产力”“双循环”“共同富裕”层出不穷,既无实施方案,也无实际效果。官僚机构习惯性“等命令、抄口号”,基层政策朝令夕改,责任无人承担。
在一个缺乏法治、信任、产权保护的环境下,资本只能逃离,青年只能“躺平”,国家经济已非转型迟缓,而是陷入战略失能。
四、战狼狂吠,外交孤立——中国的国际困
习近平治下,中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战狼外交”声势浩大,却四处树敌。中美关系跌入深冷对抗,中欧关系日益紧张,“一带一路”国家如斯里兰卡、肯尼亚开始质疑债务陷阱。
2022年佩洛西访台,本可通过外交手段淡化,结果却被操作成民族主义狂欢,最终以大规模军演收场,加剧台海紧张。对香港的全面镇压,则彻底摧毁“一国两制”,国际信心崩溃,资金加速外流。
中国不再是合作伙伴,而成了令全球忌惮的强权威胁。曾经的“和平崛起”神话,如今变成“战略孤儿”的现实。
五、控制取代治理,恐惧代替共识——末日机器的运转逻
当制度失灵、能力缺失,政权所依赖的,便只能是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监控国家:人脸识别、AI审查、“数字哨兵”、“健康码”、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切,不是为了服务,而是为了驯服。
图书馆清书,课堂禁言,知识分子“寒蝉效应”;维权律师被捕,记者失踪,言论审查扩大至微博、微信、朋友圈;宗教团体被取缔,NGO遭清洗,民间空间被彻底压缩。
年轻人选择“躺平”,中产纷纷“润走”,公务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连体制内都在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来自保。这是一个制度彻底腐烂后的典型征兆:人民不反抗,但也不相信;体制不崩塌,但已无生命。
结语:外强中干的帝国梦,正在自我瓦解
有人说,习近平是新一代的毛泽东。但这其实抬举了他。毛虽酿下无数灾难,至少拥有一套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魅力。而习近平,不过是一位依靠高压与表忠维系权力的“表演型独裁者”。
他没有理想,只有口号;没有人才,只有应声虫;没有制度,只有审查。他将国家变为自己舞台,将13亿人变成背景板,将失败包装成胜利,将批评定义为敌意。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一个依赖庸人治国的政权,注定不会长久。即便屋顶还披着金瓦,但支柱已朽,梁木已裂。它的倒塌,也许就在不远的明天。
而那一刻,将不会有掌声,只有沉默与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