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柱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北京四通桥抗议事件引起的“涟漪效应”持续蔓延,除了在境内外掀起“厕所革命”和“海报运动”外,伦敦华人计划本周六在市中心举行“反暴政集体抗议”活动,声援网传四通桥示威者彭立发,更要求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习近平连任。由中国公民在伦敦发起的公开抗议活动,近年非常罕见。本台驻伦敦记者吕熙采访了其中的参与者,是什么原因触发他们挺身发声?他们希望通过活动表达什么讯息?
“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领袖要选票;不要谎言要尊重,不做奴隶做公民。”两个星期前出现在北京四通桥上的白底红字标语,连同盛传它的主人、抗议者彭立发(网名彭载舟),一同迅速消失于北京闹市。然而彭载舟的勇气和反抗讯息,却鼓舞了无数海内外中国人。有伦敦华人发起“声援四通桥义士”活动,呼吁有意参与者本周六(29日)下午四点到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集会,以行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勇敢不应该没有回声”。
在新闻稿中,他们强调,抗议活动完全“去中心化”、“个人自发参加”、“没有组织者和发起人”,但有四大共同诉求:
一, 声援失踪的彭载舟;
二, 反对过度防疫政策,要求恢复经济民生,海外中国人可以自由回国;
三, 反对习近平连任,到站下车;
四, 要求政治改革、言论自由
他们形容,自己是在伦敦周边地区生活的中国人、华人和关心中国问题的普通人,因为担忧中国国家和人民的现状,而聚在一起公开发声,希望声援中国境内被压迫、被噤声的抗争者;呼吁同胞摆脱政治冷感、关注社会问题、共同团结抗争;同时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还有“小粉红”之外的政治表达。
在活动举行前,部分参与者以文字形式接受本台驻伦敦记者吕熙的访问,以下让我们一些倾听他们的声音。
为了保护被访者的身份,他们的回复由本台记者代为读出。
记者:请问一下,是什么触发你们发起这次活动?
参与者:主要是出于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共二十大之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未来前途的担忧。我们都知道,近期在国内发生了两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治事件。首先是10月13日彭载舟义士在北京四通桥的条幅抗议,诉求主要是结束清零政策、反对习近平继续连任,提出全面改革中国的方略。
第二件事是10月22日的中共二十大闭幕会。相对开明的团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里完全不见影踪,其领袖、前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表决前,在国际媒体的镜头下,被以一种外界认为是羞辱的方式请出了会场。
这两件事情在华侨和留学生圈子里引发激烈反响,在对四通桥义士表达尊敬与惋惜的同时,许多人表现出了十分忧虑的情绪。目前来说,华侨和留学生在二十大最关心的议题,就是国内防疫政策,以及习近平对中国未来定下的政治议程。目前国内还是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对于海外归国的人员,要在航班抵达国内后进行至少为期7+3天的隔离。对于许多留学生和华侨来说,探亲或是毕业回国,还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
不再沉默 中国留英学生觉醒
关于习近平的政治议程,很多人担忧他打破邓时代集体领导,和到任退休的传统,以公开政变的方式连任后,对中国未来潜在的破坏影响。比如进一步钳制中国本就不多的言论自由,对一般的老百姓关闭国门、阻止出境。
在外交上,继续咄咄逼人,甚至威胁在海外的侨民。在经济上,继续打压民营经济。在军事上,有可能像俄国总统普京一样,错估形势使用武力解决台海问题。以很多留学生和侨民过去几年习时代的生活经历来说,这些担忧都是十分迫切且真实的。
我们希望更多人,特别是一些身处伦敦、还没有了解到这些的同胞,能够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危险局面,将四通桥义士的精神传递下去,也想向外界展示一下,我们并非对政治冷感,对习之暴政漠不关心,现在国家危难的环境下,已经不容我们沉默下去了。
记者:有意参与活动的人士当中,政治光谱不一,诉求也很多元。你们希望透过这个活动表达的最重要的讯息是什么?
参与者:我们想向全世界,也向国内传达一个很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在我们这些中国年轻人之中,有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让渡自由、保持政治冷感与沉默,并不能换来稳定的生活了,要唤起更多的同胞们,去对现在习近平的独裁统治说不。
目前来讲,在我们这些参与此次活动的朋友之中,大家的政治立场多有不同,关心的议题也各异,但是都希望调整国内目前灾难性的防疫政策,为在防疫之下被压迫的群体发声,以及追究造成一系列悲剧的直接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责任。
三大诉求:防疫松绑、政治改革、开放言论
我们也呼吁中国尽快实施政治改革,放开讨论的空间,让大家的诉求得到表达,避免未来更多独裁统治导致的悲剧发生。
我们理性地认识到,这三点如今看来实现的机率不大,但是我们认为,越是这样黑暗的时候,越要有人站出来,只有这样去引发更多同胞的思考,才能唤醒更多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与我们有共同想法的人们带去勇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记者:我留意到,在准备这次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在英港人也提出了建议。请问在准备这次活动时,港人的经验对你们起到什么作用?
参与者:自2019年以来,伦敦华人经常参与移英及流亡香港人的示威游行集会。我们也在上周日(23日)与港人同渡风雨,一齐游行到中国大使馆,抗议早前身穿全副防暴装备的曼城中国领事馆职员殴打香港示威者,并强行把他拖入使馆内。
当流亡的香港人听到我们筹划周六(29日)声援彭载舟的集会后,他们义不容辞加入我们,并给予宝贵的意见,例如在乔装、反跟踪、在通讯平台上的组织技巧,并提醒我们筹备示威的要点,为我们提供示威器材等。如非他们协助,筹备过程不会如此有效率。
记者:正如你们在新闻通稿所说的,本次活动是伦敦近几年来,第一次由中国大陆公民发起的“反暴政集体抗议”。请问你们认为参与者有什么需要注意?
参与者:参与者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隐私安全问题。我们使用加密通讯软件去沟通这次活动。我们选定10月29日这个日子,也是因为接近万圣节,这样每个参与者在活动当天就可以通过不同的万圣节装扮,来更好的掩护自己的身份。
我们特意区分了线上和线下的身份,也就是说,我们互相不能通过线上的身份来认出对方线下的身份。我们必须得注意我们宣传这次活动的渠道,比如很多人自发在线下分发此次活动的海报,因为线下宣传比起线上,是比较安全的一种方式。
华人一直被诟病的一点,是“对外不出头,对内严重内讧“,尤其是在政治活动上,先天性地缺少集会经验,力量分散。每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诉求,其实都会因私人经历而有不同点和侧重点,而活动本身也需要让多方参与才能更为完善,难免会产生意见不合之时。如果不能在冲突发生时及时进行良好的协调,将会挫伤部分力量的积极性,无论是对感到被冒犯的一方而言,还是对整个社群而言,这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局面。
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讨论秩序,维护言论自由的同时,让各方人员都可以感受到他/她是安全的、被欢迎的,是我们之后还要继续学习。
因此在未来的活动中,参与者在参与时,除了关注共同利益与目标之外,也需要增加对其他很少在大陆内被谈论议题的了解。此议题不仅局限于LGBTQ+、女权主义、宗教、少数民族,劳工等议题,也应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反战议题、种族问题、儿童问题等。
这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对当下的局面,过往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更长时间范围内、更广泛意义上的华人抗争,乃至世界范围内对不公的反抗,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