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柱转自民主中国
中国今年为期一周的“两会”—政协和人大会议分别于周四(3月10日)、周五(3月11日)在北京闭幕。这场政治大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秋天登场的“中共20大”前酝酿他的第三任期。为避免横生枝节,本届两会不仅时间短,也比往年低调,但从部份代表提出“允许30岁以上未婚女性生一胎”,还有“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等奇葩提案看来,不仅国际地缘政治的紧张情势,而且中国境内自爆发徐州八孩案“铁链女”以来的民怨、疫情防控、经济走缓、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压力都对中共的维稳和统治正当性持续带来挑战。
尽管中国当局的新冠疫情防控得宜,今年人大政协两会仍维持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第三年的“缩短版”议程,从两周缩短为约一周,被香港《明报》称为史上“最短两会”。
另外全世界关注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中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引人注目。随着乌克兰战争的蔓延,中国的媒体正在推介中国自己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话语版本,却主要是基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说法。有学者评论说,北京坚持认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对北约的一种 “防御 ”行为。在这方面,中国有明确的立场,不会改变。
据法新社今天报道称,与俄罗斯总统关系密切的中国自2月24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一直拒绝使用 “入侵 ”一词,并将乌克兰冲突归咎于西方和北约的 “扩张”。至此中国没有谴责俄罗斯的入侵。
在严格的信息控制背景下,中国官方媒体和社交网络均展示这一态势。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进攻的当天,中国新华社重复了克里姆林宫的语言:这是一次 “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 “无意 ”占领乌克兰。中国媒体都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 “战争 ”一词,而倾向于使用 “冲突 ”或 “战斗”。
据《纽约时报》周日援引不具名官员的话说,俄罗斯已要求中国为战争提供军事装备,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俄罗斯克服国际制裁。这些官员没有具体说明所要求的援助的确切性质,也没有说明中国是否已经作出回应。
中国周一对这些报道作出了愤怒的反应,但没有具体否认这些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不断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消息。”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无论是物质还是经济援助。”沙利文周日昨天告诉美国CNN说,“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沙利文称,“而且我们已经向北京表明,我们不会袖手旁观,让任何国家赔偿俄罗斯因经济制裁而造成的损失。”沙利文坚持认为,这些制裁是在2月24日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后实施的。沙利文警告,“规避制裁的重大行动绝对会有后果。”
●“两会”无新意,草草收场
▲美国之音(VOA)3月10日报道:两会观察: 委员推适时取消“寻滋罪” 评论指当局滥用“口袋罪”恶法
便衣人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挪动栅栏
便衣人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挪动栅栏
华盛顿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议适当时机取消定义过于模糊、有种种弊端的“寻衅滋事罪”(简称“寻滋罪”),在中国法律界和社会活动人士当中引起反响并获得大力支持。有网民指,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好提议。评论人士认为,在实践中,这个界限模糊宽泛的罪名早已沦为一项特别容易让当局滥用的口袋罪,用来打压异议人士、维权人士和敢于发表批评言论的网民,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早就应该取消。
两会中的政协会议周四闭幕。这个被称为政治花瓶的机构在今年年会期间有一个看点,就是几乎每年委婉地触碰一些敏感议题的政协委员朱征夫提议“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
朱征夫:“寻滋罪”沦为极易被滥用的口袋罪
中国政协(CPPCC)的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引述朱征夫的分析指出,“在实践中,该罪名逐渐沦为类似于流氓罪的新的”口袋罪“。原因在于该罪名存在明显缺陷,许多与该罪名有关的概念过于模糊,不仅对司法实践构成困扰,也极易被滥用,造成社会过度刑法化。”
这份官办的刊物报道说,朱征夫将于今年两会提交《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的提案。
另有报道说,针对刑法中寻衅滋事罪名的缺陷,全国人大代表肖胜方于今年两会前夕也表达了相同看法。
提案获众多网民好评
这个消息得到中国各大门户网站转载,中国新闻周刊就此发表了署名文章,引起了一些网民注意和跟帖评论。
记者浏览发现,相关报道和文章后面的绝大多数跟帖表示支持,为这位政协委员的上述提议点赞。只有少数评论认为,“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要严厉执行!”有为数不多的网友担心,此罪名一旦取消,社会可能会不稳定。
天津网友苏昊东在凤凰网跟帖表示强烈反对取消寻滋罪。该网友认为,“只有那些不法分子才可能触犯该罪,普通本分的老百姓老老实实不可能沾边”。
一位网名叫“狐狐”的网友写道:罪刑法定,应当细化,否则就成了 “寻衅滋事是个筐,乱七八糟往里装”。
网名为南坡居士的网友评论道:“朱委员提的好,现在就应当取消这项罪名。这个罪名成为一些地方借此剥夺人民群众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工具。”
山东网友渔博留言表示:还有“监视居住”也应该一并取消,这才是人民的好政协委员。
高产提案人现身说法阐释理由
朱征夫是一位资深执业律师,目前担任广东省律师协会荣誉会长。他在今年两会前夕对中国媒体解释了上述提案所依据的理由。
他表示, “寻衅滋事罪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惩治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该罪名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模糊性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对权利义务的合理预期,也可能使得执法机关选择性执法,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减损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朱征夫认为,寻衅滋事罪存在明显的缺陷与该罪名有关的概念过于模糊有关。这样的现状不仅对现实中的司法实践构成困扰,也极容易被滥用,造成社会过度刑法化。他指出,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势在必行。
2008年起,朱征夫已经连续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有报道说,过去十年内他提出过63项提案,其中包括建议不宜让犯罪嫌疑人上电视认罪(2016),并且建议人大适时批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16)。他还建议对收容教育制度进行合宪性审查(2018)。
在由于武汉肺炎肆虐而推迟举行的2020年两会上,朱征夫还提议由国家财政向中国居民每人发2000元,作为给民众的疫情损失补贴。
上述议案引起公众关注和议论。不过,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的建议多半没有获得当局采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第一副主席罗富和4年前提出的放宽互联网管制以促进中外文化教育科研交流的议案同样至今没有下文。
“寻滋罪”由来及法条细则
据维基百科介绍,寻衅滋事罪,是1997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时,从1979年《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分解的罪名。根据中国最新刑法,该罪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该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寻衅滋事罪是否应该取消,法学界内对此一直存在争议。
据中国新闻周刊署名陈丽媛的文章介绍,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者曾文科同样认为,寻衅滋事罪“适用的范围太宽泛,导致了一些没必要入罪的行为也入罪,使得该罪名成为了口袋罪。”
文章指出,该学者还表示,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中保留,并无太大问题,“这个观点的大前提基于刑法中随意取消一个罪名,对于公众来说短期内会有一个心理上的暗示——该罪名不重要了,或者说罪名里所规制的行为没有太大危害性了”。他建议应当考量这样一种“不良影响。”
寻滋罪频遭滥用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寻滋罪遭司法机关滥用的案例比比皆是,经常被用于打压异议人士、人权捍卫者、上访民众和发表批评言论让官方不爽的网民,频频引发争议,被指“文字狱”帮凶。
不久前,两名前往徐州市丰县探望锁链女的女性志愿者被当地警方以寻滋罪名送进看守所。北京两会前夕,其中一人(名叫乌衣)3月初遭徐州警方跨省从安徽抓走。当时正值中国公安部刚刚宣布展开为期10个月的全国性打拐专项行动。
一年多前,公民记者张展因在武汉现场拍摄视频报道疫情而被以寻滋罪判刑四年。有传闻指,武汉当局把另一名被捕公民记者方斌的罪名由“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改为“寻衅滋事”。他们的遭遇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去年末,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党委书记王丽打电话威胁称,有一百种方法,以寻衅滋事罪名刑拘去北京维权的访民。这段让人感觉毛骨悚然的电话录音被人放上网络,引起众怒。
辽宁丹东维权人士姜家文曾无数次被抓遭囚禁,5次送劳教,但仍坚持上访维权。他在中国维权群体中素有“被劳教冠军”称号。
2015年12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著名人权律师浦志强的围观现场,姜家文对美国之音表示,“我们要自由,要民主,就要声援浦志强。”
2018年10月22日,这位因司法不公、诈骗拆迁、企业改制被剝夺劳动权利而上访维权多年的公民被以“涉嫌颠覆国家政权”刑拘,后以“寻滋罪”判刑一年半。今年两会期间,66岁的姜家文与外界再度失联。
人权律师:寻滋罪与恶名昭彰的劳教异曲同工
浦志强
浦志强2015年因为网上言论被判刑三年缓刑三年,寻滋罪是他被定罪的两项罪名之一。他曾于2013年公开实名举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要求中共高层清算周及其在任时的政法委系统十年维稳的问题,并支持政府建立一个切实的法治社会和宪政体制。
目前,北京市国保在两会敏感期对浦志强加强了监控,不许他自行外出。
浦志强对朱征夫律师的专业水平极其在两会期间提出取消寻衅滋事罪的相关议案表示赞善。
他对美国之音表示,2013年9月两高(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就寻滋罪作出司法解释后,时任北京市公安局长兼公安部副部长傅政华是负责管理网络言论的所谓非法行为,寻滋罪法条有没有由于他的推动而更加容易通过令人怀疑。
浦志强说,“寻衅滋事已经被大量地滥用,而且是有意识地滥用。它的实际效果非常不好,它和(已被废除的)劳动教养应该说异曲同工。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早就应该取消。”
2021年10月,人称“中国头号酷吏”的原司法部长傅政华被宣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纪委和国家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他曾经任职的北京市公安局和司法部表态要坚决肃清其流毒。
刘成昆:寻滋罪让大家生活在恐惧中
流亡意大利的前媒体人刘成昆曾因寻滋罪被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判刑八个月。他当庭表示不服判决将上诉。
2008年,三鹿毒奶粉丑闻爆发后,中国多家知名品牌的奶粉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伊利集团还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2018年3月25日,刘成昆先后公开发表了三篇小说,被解读为影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涉腐败及外逃,随后遭内蒙警方跨省抓捕引起轩然大波。此前,内蒙警方曾在鸿茅药酒遭人在网络平台吐槽后已经因跨省抓捕而备受批评。
同年5月7日,中共党媒新华社针对刘成昆被控诽谤案发表追踪报道称,网络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
流亡意大利的媒体人刘成昆 (资料照片)
独立中文笔会荣誉会员刘成昆对美国之音表示,寻衅滋事罪是一条恶法,此法不废,每个人都会感到恐惧。
他说:“当局想收拾一个人,又没有办法的时候,它就拿寻衅滋事来扣。从它的历史到它的现实目的都是极其地邪恶。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取消这个罪。不取消这个罪,谁都会担心。你走在大街上,高声喊了一句话,或者不经意间做了一个出格动作,它可能都定你个寻衅滋事。非常恐惧。”
截至发稿,关于朱征夫计划提交的适时取消寻衅滋事罪提案的进展情况,没有传出进一步消息。
▲美国之音(VOA)3月14日报道:20大前奏曲 中国两会“稳”字当头 却难掩内政外交挑战
台北 —中国今年为期一周的“两会”—政协和人大会议分别于周四(3月10日)、周五(3月11日)在北京闭幕。这场政治大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秋天登场的“中共20大”前酝酿他的第三任期。为避免横生枝节,本届两会不仅时间短,也比往年低调,但从部份代表提出“允许30岁以上未婚女性生一胎”,还有“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等奇葩提案看来,不仅国际地缘政治的紧张情势,而且中国境内自爆发徐州八孩案“铁链女”以来的民怨、疫情防控、经济走缓、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压力都对中共的维稳和统治正当性持续带来挑战。
尽管中国当局的新冠疫情防控得宜,今年人大政协两会仍维持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第三年的“缩短版”议程,从两周缩短为约一周,被香港《明报》称为史上“最短两会”。
两会低调过场 避免20大前“抢戏”
两会不仅议程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等人分别只出席过三场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多场例行性记者会也遭取消,甚至各省市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也未开放媒体采访。
《明报》分析,“缩短版”议程不仅为了防疫,也因为今年是中共即将召开20大的政治敏感年,官方不希望两会出任何差错而转移焦点“抢戏”。当然,领导人年纪渐长,会期太长也可能让他们不胜负荷。
两会行礼如仪,看在境内外媒体眼中,已失去过往“中国观察窗口”的价值而更显枯燥,但会中高达487件的人大代表议案以及近六千件的政协提案,却多次成为微博热搜话题。
第三孩免学费 政协“催生”奇葩提案多
“热搜第一”者为政协委员提议的“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以提升民众生育第三胎的意愿,但此提案引来不少网民吐槽,说:“第一胎都生不起了,哪来二、三胎呢?”
其他与生育有关的“奇葩提案”还有“强制男性陪同休产假一个月”、“开放30岁以上单身女性可生育一胎”等,也都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尤其后者更遭网民质疑是变相鼓励婚外情。
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陶仪芬认为,让人眼花缭乱的催生提案无疑跟中国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凸显出的严峻情势有关。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长仅48万人,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且60岁以上人口已逼近2.7亿人,相当于德、法、英、义4国人口总和。联合国预测数据更显示,中国“全球人口第一”的桂冠恐将于2027年拱手让给印度。
“全球人口第一”地位不保 中国恐未富先老
人口萎缩不仅冲击到中国的劳动力,也将动摇其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地位,而“未富先老”更是中国民众心中最深的焦虑。然而,催生议案再多,似乎也无法力挽狂澜。
陶仪芬告诉美国之音:“即使没有疫情,它(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下降,以及习近平在过去这几年的政治紧缩,其实一般年轻人可能连成家都不太愿意,就也不会生小孩啊!当然有很多的提议,但是如果大陆的政策方向没有大幅度调整的话,我觉得它的效果都很有限吧!”
此外,在习近平推崇德国模式,力促“实体经济”的号召下,有政协委员提案让“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也有人呼吁三四线城市推出“倦鸟归巢”人才回流计划,鼓励40岁以上劳工从大城市返乡,支持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也被视为是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失衡、制造业缺工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暂缓“向左转” 官方放缓共同富裕步调
台北学者陶仪芬还注意到,去年习近平高调提出的“共同富裕”引发劫富济贫的争议,今年两会中,官方似乎避谈。她认为,中国经济今年预期走缓,且对比欧美国家逐步放宽边境管制,经济也逐渐复苏,中国却坚持锁国清零,在前景不乐观的态势下,中共似乎选择低调应对,并可能把这些“向左转”的政策先缓一缓。
中国过严的防疫政策也是另一个可能的社会乱源。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中国问题分析人士文昭认为,在传染力超强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出现后,中国难以维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且若继续锁国,恐须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但他说,今年议程未见任何调整防疫思维的建言,显见本届两会在“稳字当头”口号下,持续陷入“内卷”的僵化困境。
文昭告诉美国之音: “今年呢,考虑到中国的这个政治斗争,气氛比较诡异。是不是有人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清零提出质疑,我觉得是这次两会的一个看点。如果这次场合不能提出的话,那可能要去纠正它阻力会更大。”
两会现场 俄乌战事几近“消音”
对内不检讨防疫政策,对外,撼动国际局势的俄乌战事,也彷佛不存在两会的报道里。中国外长王毅3月7日举行国际记者会,全程100分钟内,他接受27次提问,其中仅开放路透社记者问及中国对俄乌战况的立场,但随后这段问答则被中国官媒的文字直播直接删除,彷佛没提问过。
但最避讳谈的,往往也可能是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因为现实中,俄乌战情胶着势必严重冲击到今年的中国经济,除了忧心中俄关系紧密可能导致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外溢而殃及中国,在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战略中,被视为支撑全球供应链大动脉的货运铁路“中欧班列”,更是直接受到战火波及。
一带一路遭战火冲击 学者:中国GDP增速难保五
位于香港的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桢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一连串外部冲击,让已经面临内需收缩、国内外投资消退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总理李克强宣布的GDP增速5.5%目标,今年更恐难以达标。
许桢说: “总体来讲,就是(中国经济)三头马车里面的这个外贸,尤其是中国过去五年特别强调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其实眼前遇到的风险可以说是空前的。”
尽管中国面对来自内外部政经局势的诸多严峻挑战,但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信贤分析,美中关系仍是中国对外事务的重中之重。他说,从王毅在3月7日记者会上的用字遣词或可看出端倪。
当时王毅创造了许多新词,例如,他将美方高层对中国的表态总结为“四不一无意”。王毅说:“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始终漂浮在空中,迟迟没有落地。”
王毅“金句”连出 凸显美中角力加剧
王毅批评,美方其实不遗余力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他也质疑,美国“印太战略”是打着促进地区合作旗帜,实则玩弄地缘博弈的把戏,还用了“五四三二”的新词汇来形容美国在亚太摆出的阵势。
台北学者王信贤认为,这凸显示王毅有备而来。他说:“五眼联盟、四边机制、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这个五四三二,我觉得,可以看出准备很久的痕迹。在这个记者会里头提了27个问题,最主要的其实应该是放在美中关系。”
在内政力求平稳,外交层面又因为俄乌战局导致中俄与欧美各国间矛盾的持续激化下,几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学者都认为,从两会这一出“暖场秀”的落幕,到习近平顺利在20大续任前,中共将采取守势,低调应对内外部的局势变化。
不过,学者也说,当曾经的“老大哥”俄罗斯必因轻起战端而导致国力衰退,无力再扮演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缓冲角色之际,近几年高调力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习近平,就算想要重回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客观上和西方国家的信任关系也可能很难重建。
●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立”形象其实是普京的帮凶
▲美国之音(VOA)3月10日报道:揭谎频道:侵乌宣传,中俄和鸣——中国散布俄方有关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阴谋论
在中国外交部3月8日的记者会上,深圳卫视记者提到所谓美国在乌克兰建有生物实验室的相关报道,并称美国驻乌克兰使馆已紧急删除涉及实验室的信息。
近日有关美国在乌克兰建有生物实验室的说法全部来自一个信息来源——正举兵入侵乌克兰的俄罗斯政府。由克里姆林宫控制的俄罗斯国家媒体正频繁对内对外散播这些未经证实、且已被屡次揭穿的不实说法。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也正不加任何把关地对上述报道大力重复。
在就此话题的回应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学舌俄罗斯官方的说法,称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中发现美国利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开展生物军事计划。
“根据美方自己公布的数据,美国在乌克兰有26个生物实验室和其他相关设施。美国国防部拥有绝对控制权。乌境内所有的危险病毒都必须存储在这些实验室。所有的研究活动都由美方主导,” 赵立坚说。
“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军事活动只是冰山一角,”赵立坚进一步声称。“美国国防部以‘合作减少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全球公共卫生’等名义,在全球30个国家控制了336个生物实验室。”
上述说法缺乏实证并误导事实。
首先,乌克兰境内没有任何由美国控制或主导的生物实验室。其次,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并非从事所谓“生物军事活动”的实验室。
美国控制乌克兰生物实验室?假
事实是,乌克兰政府在2005年加入了美国国防部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的“生物安全威胁降低计划”(Biological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由于生物安全风险是极易扩散至全球的风险,该计划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的相关合作机构提高检测、诊断和应对危险病原体和其他安全威胁的能力。
3月9日,美国副国务卿卢岚(Victoria Nuland)在美国参议院的一场听证会上说:“乌克兰拥有生物研究设施,事实上,我们现在非常担心俄罗斯军队可能正在寻求控制这些设施,所以我们正在与乌克兰人合作,研究如何防止这些研究材料落入俄罗斯军队手中。”
中国媒体和俄罗斯官媒齐声将此报道为美国终于承认乌克兰有生物研究设施的惊天大新闻,并顺水推舟在报道中将生物研究与生化武器研究混为一谈。
但美国为项目参与国的生物实验室提供相关支持从不是什么秘密。美国国防部、国务院网站上均有公开信息。
不仅是乌克兰,该项目也为格鲁吉亚甚至是亲俄的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政府提供这方面资助和支持。
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网站介绍,乌克兰通过加入“生物安全威胁降低计划”,其首要任务是将那些会造成安全威胁的病原体和毒素汇总并安全封存,并持续确保乌克兰能在危险病原体引发的疾病爆发威胁到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之前,及时发现并报告这些爆发案例。
与赵立坚所说的“美国国防部拥有绝对控制权”相反,根据美驻乌大使馆的公开信息,该计划在乌克兰的执行和管理机构是乌克兰卫生部、乌克兰国家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局、乌克兰国家农业科学院和乌克兰国防部。
核实这一点的也不只是美国政府的公开信息,乌克兰政府同样对此有明确表示。
《基辅邮报》(Kyiv Post)2020年5月报道称,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有组织、系统性地散布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相关虚假信息,再考虑到COVID-19疫情大背景,乌克兰安全部担心因此引起公众恐慌,于是出面向乌克兰公众澄清事实。
“乌克兰安全部指出,乌克兰卫生部和美国国防部2005年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以防止可用于开发生物武器的技术、病原体和知识的散播。作为该协议的一部分,位于奥德萨、哈尔科夫、利沃夫、基辅、文尼察、赫尔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一些国家实验室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进行了维修、更新了设备、购买了用品等等),”《基辅邮报》报道说。
“我们强调,这些实验室受(乌克兰的)国家预算资助,隶属于(乌克兰)卫生部和国家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服务机构,”乌克兰安全部说。
美国通过合作计划向这些由乌克兰政府管辖的生物实验室提供部分资金、技术和培训上的支持,但并非赵立坚所说的“绝对控制”或“主导”。
生物武器实验室?假!
正如乌克兰安全部所表示,乌克兰这些生物实验室通过加入“生物安全威胁降低计划”,其工作旨在“防止可用于开发生物武器的技术、病原体和知识的散播。”
这就与赵立坚所说的“生物军事活动”恰恰相反。
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报道,为减少前苏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所遗留下来的威胁,美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启一系列降低这一威胁的计划,“生物安全威胁降低计划”是其中之一。
“…也包括在乌克兰等曾经是这个共产主义国家一部分的国家。苏联曾维持一个大规模生化武器计划,与美国合作的这些实验室的部分作用就是接管这些余留下来的(生化武器)材料,”《原子科学家公报》表示,“哈萨克斯坦的一家中心实验室就是这个角色。自那以后,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成为该计划网络下的实验室的主要关注点。”
“该计划为乌克兰政府机构建立起实验室,帮助该国的COVID-19疫情响应工作,并支持美国与乌克兰之间在禽类、农业和其他来源病原体方面的科学合作,”该杂志写道,“这些实验室由乌克兰政府运营。”
美国非政府组织军备控制协会(Arms Control Association)对乌克兰2005加入该计划表示欢迎。该协会当时表示,该计划的另一重要意义和目的在于吸纳那些拥有生化研究技能的科学家,雇佣他们致力于和平目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