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共河南省暴政观察员:冬奥期间北京人工“翻云覆雨”,是喜还是忧?

2022年02月21日 综合新闻 ⁄ 共 276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朱春峰转自美国之音

北京冬奥在即,中国政府为确保奥运期间一切因素尽如人意,将对气候实施人工控制,把住雨雪风云的开关,让天公务必作美。这包括人工降雨、驱散暴风雨,制造蓝天等等,美国媒体形容其魔幻程度“连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也望尘莫及”。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驯服天气一把好手

美国《华盛顿邮报》星期一(1月24日)报道说,对于北京的奥运组委会来说,这类控制天气的“翻云覆雨”都是小菜一碟;而政府用来揽住气候缰绳的机构是“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即“中国气象局天气改变中心”的下属单位。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24日刊文,展示北京冬奥期间控制天气的利弊。 (文章网页截屏)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24日刊文,展示北京冬奥期间控制天气的利弊。 (文章网页截屏)
北京市气象局官网显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44号,主要职能包括“为首都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负责城市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研究、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工作。”

中国中央政府官网刊载的一篇“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成功人工消雨”的报道称,2008年8月8日,北京举行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天气预报显示,“午后会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从当天下午到近午夜,指挥进行了九个小时的持续干预,“共组织了20轮次地面消(减)雨拦截作业,累计发射火箭1104枚……”。

那次干预让奥运开幕式得以在晴空下进行,各方庆功。

前资深媒体人郭铁流 (照片由本人提供)
前资深媒体人郭铁流 (照片由本人提供)
前资深媒体人郭铁流告诉美国之音,“气候专家说,人工改变气候是在一定条件下实施的手段,比方说人工降雨就是在自然界本身形成了降雨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这不是特有的,而且还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各国都有相应的机构和手段。国际上这么做,普遍是为了减灾缓灾消灾。我没有听说其它国家会为了某种庆典需要某种天气,进行人工干预天气,大概前苏联除外。”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机构,有37000名工作人员遍布全中国。这个机构称,云催化(cloud-seeding)行动多年来为北京和全中国增加了降雨量。

为冬奥,250枚炮弹轰入张家口云层

“本次冬奥会,北京将在多大范围使用这套(改变天气)技术,目前还不得而知,”《华盛顿邮报》说,“不过,过去三个月,至少已经向张家口附近的云层发射了250枚炮弹,还有12架云催化飞机随时待命在当地机场。专家们预计,将会有大于2008奥运会规模的人造‘风云’行动。”

《华盛顿邮报》称,中国通过向云层发射装满碘化银的炮弹和火箭来催雨(stimulate rainfall),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过去14个月以来,中国罕见地加大了改变气候项目的份量……这样的努力不仅将可能影响到该国14亿人口,也将影响到周边邻国,包括缅甸,印度和尼泊尔,加剧了国家主权与全球责任之间的道德气象紧张局势……用俗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有权利改变天气吗?”

位于北京的公益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页首页。 (网页截屏)
位于北京的公益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页首页。 (网页截屏)
位于北京的公益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美国之音,人工改变天气用于一些特殊需要,比如干旱时期降雨降雪,特殊重大活动时避免灾害天气,“人工降雨其实首先在美国兴起,开展过一段时间。后来没有继续,倒不是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更多应该是不同地区资源分配有可能发生一些改变。比方降雨原本应该发生在某个区域,被人工影响之后可能就会发生在另一个区域。这样就使得资源分配改变了。在特别关注区域权益或者资源分配的框架下,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争议,甚至会出现法律争议。”

印度马尼帕尔高等教育学院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教授达那斯里·贾亚拉姆(Dhanasree Jayaram)对《华盛顿邮报》说:“我们会看到,中国将更加频繁、更加主动、更加单方面地使用人工改变气候技术;而我们无法知道这对不同的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大气是不会以政治来划分界限的。”

马军告诉美国之音,在环境方面,人工改变气候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用于人工降雨降雪的物质中,干冰就没有影响,有时也使用水雾,也没有环境影响。有些物质,比如应用非常广泛的碘化银确实有可能对环境有影响,但是,其用量非常有限。碘化银的特点是释放出去之后,很小的量可以分解成大量细微颗粒,数十万亿微小粒子,均匀地散布在云层中,促进凝结和碰撞,改变平衡,最终引导降雨。由于其用量非常小,大概计算是一平方公里只需要分布一克碘化银物质,所以其影响非常微小。”

中国特产“庆典蓝”--引发争议的双刃剑

在去年7月1号中共百年庆典上,七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出席了活动,当时晴空万里。

后来,清华大学研究人员透露,政府头天晚上向云层发射了火箭,引发的降雨洗尽了笼罩在北京上空的污染和雾霾。这个套路在业内称为“庆典蓝”。

亚洲环境专家、国立台湾大学的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所教授简旭伸在名为Blueskying的文章中指出,“传统观点认为,阳光和大气的特性是自然界不可改变的事实。然而,中国政府发动起了一场旨在控制当地气象条件的运动,以便用指挥棒调动蓝天,这种现象在这里被称为‘庆典蓝’。”

简旭伸说,庆典蓝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展示中国有能力驾驭气候来迎合其宣传需求,成为保障政府全球合法性的工具”,另一方面,天气和空气质量突然变好时,“恰逢国际贵宾抵达,这在当地民众眼里是一种讽刺,可能损及政府在国内的合法性”。

中国的长期计划是在青藏高原实施云催化。图为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源头-玛多。(AFP 法新社)
中国的长期计划是在青藏高原实施云催化。图为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源头-玛多。(AFP 法新社)
《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的长远行动之一,是在青藏高原上进行云催化,让降雨落入黄河,用以灌溉干旱的北方地区。

人工改变气候也引发中国致力于气候霸权的担忧。亚洲环境专家简旭伸说,在中国,云彩不再是大气的特征,而是被当作由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庆典蓝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所有权和主权的概念;人工影响天气引发了关于谁拥有用于云催化的空中水资源的争议。这些纠纷可能发生在国家内部,例如河南省与相邻地区之间的诉讼,甚至两国之间的诉讼,比方伊朗和印度抱怨他们的云资源分别被以色列和中国劫持了。”

前资深媒体人郭铁流说,“中国决策者在做(气候)决定的时候,不会把改变气候对全球的影响考虑进去,甚至除了北京以外周边地区的影响都不会考量。”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级气候顾问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很不认同人工干预天气。他对《华盛顿邮报》说,云催化和人工降雨这类做法“一直是钱多人傻的折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