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河南开封市观察:开封犹太人的来历

2020年04月04日 综合新闻 ⁄ 共 420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金富转自澎湃网

宋代以后,犹太人在中国境内分布更为广泛,在南京、扬州、宁夏、开封、泉州、北京、宁波、杭州等地都发现有犹太人生活过的痕迹。截至20世纪初,开封犹太会堂保存有五块石碑,分别是明弘治二年(1489)立《重建清真寺记》碑、明正德七年(1512)立《尊崇道经寺记》碑、清康熙二年(1663)立《重建清真寺记》碑、清康熙十八年(1679)立《祠堂述古碑记》碑及一块无题记残碑。目前开封博物馆中保存的仅正德七年碑、康熙十八年碑和无题记残碑。康熙二年碑在陈垣研究“一赐乐业教”时已经不见,弘治二年碑于“文革”中遗失,所幸这些碑文的文本或拓片尚有保存。
在20世纪初,弘治二年碑、正德七年碑和康熙二年碑已为研究者熟悉,并一直是研究开封犹太人来历的主要依据。但这三篇碑文对犹太人来路的叙述都有不同,弘治二年碑称“出自天竺,奉命而来……进贡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正德七年碑称“至于一赐乐业教,始祖阿耽,本出天竺西域,稽之周朝,有经传焉……厥后原教自汉时入居中国。宋孝隆兴元年癸未,建祠于汴”。康熙二年碑对开封犹太人的来路叙述更不明朗,“教起于天竺,周时始传于中州,建祠于大梁……其寺俺都剌始创于宋孝隆兴元年……”三块碑文越是后立的,所述犹太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越早,可能表达了从明至清,犹太人社团对于自身日益湮没于中国文化的状况而产生的危机感,刻意高扬本教派在中国的历史。至于三块碑文中“教起于天竺”的叙述,陈垣曾对此一明显错误有矫枉过正之辩,其实把这理解为开封犹太人叙述本团体的直接来源地更合理些,他们既然自称“一赐乐业教”,不可能不知道以色列是犹太教的故地。至于为何要用这一小群体的直接来源地代称整个民族和宗教的起源地,原因不知,也许是为了让知晓天竺及西域这类泛称却不知晓以色列的中国人易于理解?
弘治二年碑提到“进贡西洋布”,可资推断这批犹太人恐系来自海路,因为“西洋布”即指宋代的进口棉布,中国自产棉布在明代中叶才成常见物品。宋时阿拉伯海沿岸至印尼群岛一线都生产棉布,南京、扬州、泉州、宁波、杭州等近海或沿海地区都发现犹太人生活痕迹,即是犹太人频繁自海路来华的又一证据。不过“西洋布”是个典型的明代词汇,尽管元代也偶尔开始使用(见谢应芳《龟巢稿》,但谢应芳是元末人,去宋已远)。然而,犹太人同样有可能自西北陆路来华,棉布同样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比如分布在宁夏、北京、开封的犹太人就更可能自陆路来华,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海路来华后继续去往内地。弘治二年碑便称北宋时期,有一批犹太人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等中亚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都城东京(开封),受到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被允许入籍中国,并可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遂定居开封。此后,他们在居住、迁徙、谋业、就学、土地买卖、宗教信仰、通婚等诸多方面均享受与汉族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从未受到歧视。在这样一个安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犹太人很快显现出经商理财的特长,在商贸领域取得成功并成为开封一带的富有阶层,被北宋王朝誉为“模范臣民”。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他们的宗教活动也日趋活跃。1163年(金世宗大定三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开封犹太人在闹市区建立一座犹太会堂,被称为“一赐乐业教清真寺”。“一赐乐业”即Israel(以色列)的译音。
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北宋时开封就已经形成定居的犹太人社团,并且北宋亡灭之后仍对北宋王朝有深厚感情。然而也有学者指出,碑记述建寺时间用南宋年号,当时开封已为金朝领地,而且何以北宋时定居开封,却到开封已被女真族占领三十八年并建都于此三年后才建会堂?这未免不合乎极重宗教生活的犹太人的习惯,除非北宋时到达开封的犹太人极少且无神职人员,所以要迁延几十年后才能建寺。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两种推断:一、犹太人是北宋末年即徽宗宣和(1119—1125)后期来到开封定居,因开封随即就被女真人攻占,兵荒马乱之中,犹太人定居这样一件小事,史家难有所闻而未及记载。与此相似而略有变化的推论则是,他们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就来到北宋,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要在开封定居,所以才会出现碑文中年序混乱的记载。二、第一批在开封定居的犹太人是在女真人占领开封以后才到达的,他们献西洋布的对象是金朝皇帝,被允许定居和建会堂也是女真统治者的恩惠,但是与女真统治者的这种关系在明代会被视为“不正统”和“不光彩”,于是弘治年间已经深受华风沐浴的犹太文人秀士立碑时(撰文者为犹太人金钟)便为祖先曲笔饰过,把与女真统治者的关系张冠李戴到北宋统治者身上。有关北宋的杂记汇编中都未见到“一赐乐业教”之事,亦是一证。
考察过开封犹太人到中国的时间后,我们还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即这批犹太人来中国之前出身何处。开封犹太会堂原供的《摩西五书》版本内容完整,但从分节上同现在犹太教《摩西五书》略有不同。据法国耶稣会士孟正气(Jean Domenge)1721年的报告,当时开封犹太人圣经有数十卷,其中正经(或称道经,即《摩西五书》)十三件,其中一册为自明末洪水中抢救出的古本,其余十二件为抄本。其他诸经则为附经(或称次经),并且与西方《旧约》相比章节不全。先知各书,开封犹太人中唯《以斯帖记》是全本,《但以理书》只有一部分内容。另外还有《礼拜经》(即《方经》),内容采自正经。以上诸经皆述犹太教历史。最后还有所谓《散经》,章数不多,主要记录教务、教规、礼仪、年表、历法、谱牒之类。现代圣经文本批评研究成果表明,《以斯帖记》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之间,《但以理书》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前。这一点可以帮助估算开封犹太人祖辈离开巴勒斯坦的年代。此外,开封犹太人的经典中没有“圣书”的概念,而“圣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可见开封犹太人的先祖在此之前已离开巴勒斯坦。
开封犹太会堂的建筑格局和陈设属于“重建圣殿时代”的风格,与目前世界各地犹太社团的会堂风格不同:开封犹太会堂在殿中设摩西宝座,行宗教仪式时,诵经人在台上诵经,殿中最神圣的部分用幕遮掩,据说这是受以斯拉从巴比伦传入的露天学院建筑风格之影响;会堂设有专供屠宰牛羊和挑筋用的旁屋,神职人员的食所列在会堂庭院的南北两侧,这都与《以西结书》描述的圣殿布局相符,而以西结尽管是圣殿重建以前的人物,《以西结书》第40、42章所载有关圣殿结构和布局的内容却正是未来第二圣殿建造时的草图。
康熙二年(1663)立《重建清真寺记》碑中,有关禁食、宗教礼仪、祭献、斋戒、婚丧制度的内容,同目前世界上各犹太社团有所不同,与口传“妥拉”的规定有所出入,但同以斯拉以前的犹太教信仰几乎一致。比如掌教诵经时以面纱蒙面,如当日摩西例。礼拜斋戒方面,开封犹太人于每日寅时、午时、戌时向西礼拜,仪式是:鞠躬——中立——默赞——鸣赞——退三步——进五步——向左鞠躬——向右鞠躬——仰敬——俯敬——再鞠躬(终)。礼拜时不交言,不回视,不以事物之私乘其入道之念。开封犹太人坚守安息日和赎罪节,《重建清真寺记》碑有记载。赎罪节是在秋末闭户清修一日,在赎罪节的前一日于日入时起便饮食俱绝,各行各业人都停止自己的工作,行旅亦止于途,至次日赎罪节这天的日入时停止斋戒。这一日的斋戒中,人们的意识都要求面对耶和华,存养心性。开封犹太人还行四时祭祖仪式,春秋之祭用牛羊时食,冬夏则各取时食,礼仪之后分享祭品。至少到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耶稣会士骆保禄访问开封时,开封犹太人仍在守割礼、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不过,开封犹太人并不纪念光明节,这个节日是犹太人为纪念公元前165年(或前164年)哈斯蒙宁族推翻塞琉古帝国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设,几乎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都纪念这个节日,但开封犹太人却对此茫然无知,同时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一带的一些犹太人也不纪念光明节,这或许是探索开封犹太人来历的重要线索。除了不知光明节,开封犹太人直到18世纪初在历法上都采用“契元法”——塞琉古帝国统治犹太地区时于公元前198年开始推行的历法,而1019年开始被西方犹太人采用的“创元法”却不为开封犹太人所知。而且,开封犹太人直到明清之际都不知晓基督教会和耶稣。
从以上这些特点可以判断,开封犹太人是一支保存着古老礼仪的犹太人,似乎在重建圣殿时代(前6世纪初)还在巴勒斯坦生活,而不像是公元前745年被亚述国王提格拉特·皮勒色尔三世所掳的希伯来人后裔。至于开封犹祖离开巴勒斯坦的时间下限,应当不晚于公元前168—前165/164年,即哈斯蒙宁族起义并最终取得民族独立的这段时间。然而即使是在光明节确立之前离开巴勒斯坦,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这群移民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何如此闭塞或保守,对于犹太文化后来的变化竟一无所知或毫不采纳。
有人认为开封犹太人来自印度孟买,理由是双方有三个相同点:1)都注重《西玛》祷文,这原是所有犹太人从极早时候便养成的习惯;2)都如重建圣殿时期的本土犹太人一样,举行礼拜时一定点香,这一规矩在第二圣殿被毁以后的教寺礼拜仪式里就没有了;3)都不识光明节为何物。孟买地区的犹太人(Bene Israel,本尼以色列人)何时来此定居也已失考,他们自己的传说未言年代,只说来自北方的国家,因在孟买附近遭遇船难,幸存七男七女被迫上岸定居。而有关这群犹太人的最早文献则是17世纪的。
孟买是一个商业和交通发达之地,然而从近代情况来看,这一带的犹太人生活得非常封闭,努力保持自己的纯正性。即使17世纪后期孟买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据点,不少犹太人开始移居孟买城而过起城市生活,原沿海定居点的犹太人仍保持不卷入对外贸易。所以,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开封犹太人自孟买来华却保持一种不与其他犹太社团交往的保守生活状况。可是这个推论也有难题,首先是开封犹太人持有完整的经卷,而印度西海岸的本尼以色列人直到19世纪都没有妥拉经卷、圣经或祈祷书。此外,1896年一位学者诺罗拉(M.Norollah)通过语言学分析指出,残存的誓愿词属于不同模式。有不少学者支持开封犹太人来自波斯,或者是中亚布哈拉,证据是语言、礼仪形式及妥拉经卷的文本与风格,而波斯犹太人的仪轨就使用布哈拉方言,布拉哈犹太人习惯于在波斯境内各处定居。有人认为开封犹太人的礼俗比较像也门的犹太人,但也与波斯来源说并不冲突,因为布哈拉犹太人的礼俗与也门犹太人有渊源。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