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反右斗争观察:六十餘年家國------我的右派心路歷程(24)/张成觉

2019年10月09日 综合新闻 ⁄ 共 194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黄宇翔转自博讯网

血汗白流

 當日應為1966年11月14日﹐我正式在十隊上班的第一天。直至78年1月底調離為止﹐共11年餘﹐結婚成家於此﹐四個女兒亦出生於此﹐其間酸甜苦辣﹐浮沉升降﹐可謂百味紛陳。所見所聞﹐完全可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倘套用梁曉聲那部中篇小說的題目﹐可名之曰<這是一片難忘的土地>。我的血汗流淌在這片土地﹐我的青春也大部分奉獻給這片土地。 (博讯 boxun.com)

這十多年裡﹐我親自參與移走的大小沙包不下十座﹐但我完全沒有絲毫的成就感。因為每年冬天拉沙改土的巨大工程﹐其效益與我們的付出根本不成比例。

這裡我絕對無意貶低我的同事們﹐他們的刻苦耐勞和頑強拼搏精神令人敬佩。問題是上層指揮者缺乏科學頭腦﹐就像所謂‘農業學大寨’ 運動中﹐億萬農民﹐連同被當局組織去支援的部隊與各行各業人員﹐他們的實幹基本上全被虛耗了。十幾年學大寨﹐農業毫無寸進﹐直到21世紀第五年﹐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農問題’ 仍要列為‘重中之重’ ﹐可見當局搞經濟之弊端﹐實在積重難返。目前大陸流行的三句話﹕‘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 ﹐何等發人深省﹗說農民真苦﹐其實是農民命苦。

我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50年代初﹐所謂‘土地還家’ 即土改完畢後﹐有一段時間是當局與農民的蜜月期﹐勤勞本分的農民努力耕作養殖﹐一度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合作化一開始﹐他們就失去了經營的自主權﹐種什麼﹐怎麼種﹐都要聽幹部的指揮。這是十分荒謬的事。幾千年來﹐中國以農立國﹐哪朝哪代何曾有過官方越俎代庖﹐去規定農民怎麼種田﹖再加上隨著‘社會主義改造’ 完成﹐短暫‘還家’ 的土地被‘共產’ ﹐農民的積極性更形低落。而上面的瞎指揮越演越烈﹐出身農家的最高﹐竟縱容底下官員做假﹐弄出‘畝產十一萬斤水稻’ 的荒誕鬧劇﹐成為全球笑柄。繼而便是大飢荒﹐幾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當中90%以上是農民。如此在飢餓貧困線上掙扎﹐直到80年代實行‘聯產承包’ ﹐即變相的‘土地還家’ ﹐廣大農民才得以開始喘過氣來。

經過近20餘年艱苦奮鬥﹐大多數農戶日子逐漸變好。但儘管其經濟地位略有改善﹐其他方面卻並不如意﹐若干官員濫施淫威﹐農民基本權益往往毫無保障。<中國農民調查>便道出了其中真相﹐引起國際矚目。90年代末﹐朱鎔基訪問‘老根據地’延安﹐見到該處農民苦況﹐深為自責﹐以致淚灑當場﹐令人慨嘆﹗

新生職工

我所在的十隊是新生職工隊﹐總人口300多﹐90%以上出身農家﹐故從中亦可窺見農民境遇的一個側影。‘新生’ 也者﹐獲得新的政治生命也。指勞改或勞教畢﹐重歸人民隊伍﹐不再是專政對象﹐但實際上依然低人一等。它的全稱為‘刑滿或解除教養留場就業人員’ ﹐這‘留場就業’ 便意味著﹐他們不能回到原來戶口所在的城市或農村﹐喪失了居住和遷徙自由。倘與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相比﹐還差了一大截。冉阿讓服刑19年後﹐儘管獲發一份黃色的文件﹐標籤其曾是苦役犯的身分﹐但畢竟可以返回家鄉﹐享有居住和遷徙自由。十隊的新生職工卻不然。

隊裡最初將我編入十班﹐這個班和八﹑九﹑十一共四個班﹐四十餘名男職工﹐由一名大組長領導﹐主要從事田間管理﹐通稱大田工作。按照兵團農場普遍的觀念﹐大田班組最低下﹐即使同屬種植業﹐菜地就高於大田﹐果園又高於菜地。澆水排﹑房建班地位與菜地略同。畜牧排﹑副業排更高一籌。服務業如伙房﹑託兒所屬最上等﹐與機務排並列。這種等級劃分﹐可能與所需技術之複雜程度有關﹐亦與其付出之體力多少即安逸程度相關。耗費體力越少則越被視為安逸﹐也就成為最受人羨慕的工作。

十班跟十一班基本上全由新生職工組成﹐澆水﹑房建﹑畜牧和木工等班﹑排亦然。他們主要來自四川﹑甘肅。前者是50年代初﹐參與川北‘叛亂’ 的政治犯﹐集體遣送來疆。他們都是鄉下人﹐多半沒什麼文化。後者是土改期間犯法﹐送至兵團服刑。例如同班一位50來歲的回族地主﹐自言因鐮刀誤傷牛腿﹐被判定蓄意傷害耕牛﹐破壞土改﹐遂‘守法來疆’ 。澆水排某班長﹐原任生產隊會計﹐因地主連襟在他家住了一晚﹐以‘窩藏逃亡地主’ 的罪名勞改。而那位連襟逃脫數年後竟獲不再追究。

我的班長秋情況略異﹐他原籍陝西﹐‘起義入伍’ ﹐已官至營教導員。卻因‘男女關係問題’ 斷送大好前程﹐淪為賤民。

十一班班長是甘肅人﹐原任科長﹐反右中遭判刑。此人外表瘦削﹐實質體力驚人﹐我曾目睹他在玉米地裡﹐將兩條毛渠之間套種的黃豆﹐連同青綠的藤蔓一起﹐全部揹在背上﹐走了幾十米遠。其重量應不下於140公斤﹐堪稱能文能武。大概正因本領不凡﹐過了一年多﹐他竟獲准返回原籍。類似情況﹐我在十隊只見了兩宗。那另一宗的當事人振﹐是個年近60的福建老頭﹐會編柳條筐子﹐他文化很高﹐但寡言少語﹐總是笑臉迎人﹐不知何故勞改來疆﹐然數年後終得回歸故土﹐與子孫共聚天倫﹐也是異數。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