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不公正问题观察:让平等公正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

2018年12月23日 综合新闻 ⁄ 共 209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王春环转自中国人大网

 ——代表委员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制图/李妍

本报记者 乔伊蕾 张斌

平等、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平等、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共享改革成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然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平等公正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仍然任重道远。

让孩子们平等享受教育权利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杨绍军

【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对于孤儿同样如此,他们是这个社会最需要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这是杨绍军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1996年3月,杨绍军卖掉自己的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杨绍军并不富裕,有时他会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挨饿受冻。18年来,杨绍军的阳光孤儿院改变了400多名孤儿的命运。这些孤儿,很多都来自全省老少边穷地区、灾区。在这里,孤儿们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有的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有的参军入伍,还有的成为人民教师。

【观点】

近年来,无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无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现象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都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矛盾凸显。

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享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国家要制定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从法律上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维护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做到有法必依。此外,政府在国民教育经费上要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同时,针对当前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的区域差异、民族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同一地区内的阶层差异,政府要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基于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从补偿教育的角度,向弱势群体倾斜、贫困地区倾斜,对不同需求的个人和群体投入不同的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化的传统格局,大力提升落后地区的办学水平,弥补教育资源占有上的差距,以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公正,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不公正现象在某些时期、领域、地域、群体仍然会继续存在。党和政府要将公正价值观充分融入政策法律制定与实施中,将公正作为是否以人为本、是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作为改进工作、提高公信力和实现善治的标尺。社会、企业组织要积极发挥处于政府与个人之间的独特地位与功能,通过社会治理功能的整合与创新,协同党和政府将公正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正需求。

推进平等公正要注重法治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 胡旭晟

【故事】

库区移民子女、艺术特长生、各种各样的体育特长生……在全国政协委员胡旭晟看来,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项目,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有违社会公平正义。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旭晟向大会提交提案,直陈当前高考加分政策种种乱象,并建议由中央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加分政策,统一的加分程序,用一把尺子来考量全国考生,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他还建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改进高校非法律专业的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公正。

【观点】

法治是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的最有效方式。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从目标上将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让平等公正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

法治政府建设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我们要突出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全面规范政府行为,并建立依法行政专项述职制度。严格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治理,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是要严格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二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执政党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公开化,三是要健全立法后评估制度。

普法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和治国理政的各类人才的必经环节。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倡导法治精神,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中,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现代公民。同时,还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法治思维、依法办事的后备干部,有利于提高我国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北京3月11日电)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