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共河南省暴政观察员:实践中的陪审制度缺陷和先天不足

2018年09月22日 综合新闻 ⁄ 共 126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万进强转自美国之音

那么这次中国推出的陪审员任选法有什么新意?中国之前推出的陪审员法,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执行的如何?

从两个法律对比来看,个中新意并不多,从可操作性来将,两个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并不高。

有海外人权关注人士和组织认为,鉴于中国在最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屡屡迫害打压律师、将律师按党的意志而分化为“听话律师”和“死磕律师”,将后者律师证吊销或不予通过;公检法出现了许多有悖国际司法精神或原则的行为比如法院未审而上电视认罪媒体先判、维权和弱势群体得不到法律救助、公检法实行有罪推定、陪审制度形同虚设,草菅人命的冤假错案频发等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司法改革缺乏信心。

正因如此,这次中国人大常委会推出了陪审员任选法,只有中国媒体辟篇幅或拿出时间段介绍,而国际媒体则很少报道。在谷歌搜索引擎查询,海外英文报道中,只有新华社英文和中国日报有相应报道,国际大媒体(几大通讯社)则应声寥寥,鲜有报道。

媒体:“画虎不成反类犬”

针对中国的陪审制度,有海外“楼外楼”网站援引中国媒体文章:腾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本身就形同虚设。文章说:中国的陪审员制度本质上学的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

文章说:通常认为陪审团制度具有下列价值和意义:反应公民的常识和价值观;对公权力或体制的限制功能;参与型民主主义。但陪审团制度也有缺点:耗费诉讼成本,不能确保绝对实体正义(也没有绝对实体正义)。文章说:虽然有不足,但作为一种技能限制法官权力、又能保证程序正义的制度,“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制度可以去替代。”

习近平主政以来,多次提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子的审判中都能感到公平正义。中国司法部长和最高法院院长也都多次重复过习近平这句话。

然而,在中国许多大案要案中,人们却很难看到陪审员的影子,更谈不上作用了。比如,在知名的人命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夏俊峰案、念斌案等诸多的全国的大案要案中,根本看不到有陪审员的出现和作用,而全是法院党组或是政法委最后拍板定的案。

在河南杨波涛案,也是如此。2001年,商丘26岁的小商贩杨波涛因强奸杀人(和内蒙呼格案同类型)被捕后来被判处死缓和无期,十多年后,河南高院驳回让地方法院重审,商丘公检法撤回对杨的起诉,坐了10年牢房的杨获释回家。

杨出狱前曾多次诉说:他之所以“认罪”,是因“连着17天17夜把我关在宾馆里,折磨得我出现各种幻觉、错觉,就像灵魂飞出去一样。”他在上诉状中写道。

澎湃新闻曾这样报道杨波涛案:“杨波涛曾向媒体讲述的刑讯逼供方式极为残酷:十几个昼夜不能睡觉、被拳打脚踢、强灌屎尿、揉捏睾丸、胡须、腋毛和阴毛全被拔光……。”

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司法制度需不需要改革,朝哪个方向来改革,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六十年一贯制党领导一切、政法委领导政法的制度下,如何才能真正引进西方的陪审制度和观念,如何才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把陪审团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有海外舆论认为,这将是中国法学学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严肃课题,也是执法者特别是执政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依法治国”、让每个公民在每个案件的审理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