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儿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计划生育的满地血腥还没收拾干净,“国家来养老”的画饼还没吃到嘴里,中国政府又开始催生二胎了。
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题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社评。《新华日报》见风使舵,随即发表《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征收“二胎税”,立刻引来民怨沸腾。
有人直呼生娃“不是家事,更不是国事。是个人的事”。还有人感叹政府“为什么总围绕女性肚皮来制定所谓‘国策’?”网友的疯狂吐槽不难理解。从建国伊始直到今天,中国女性的肚皮就一直在“被计划”着,而政府朝令夕改的计生政策严重干预了每个家庭的私生活。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领导人效仿苏联使用的称号提出,生五个孩子以上的是“光荣妈妈”、生十个孩子以上的是“英雄妈妈”。从1949年到1953年的短短四年间,中国就净增将近5000万人口。几年后,毛泽东看到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苗头,又指示成立生育限制调查委员会。但没过多久,一批首倡计划生育的人口学者就在整风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而接踵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呈现了劳动力短缺的假象。因此,“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婴儿潮。没过多久,前国家总理周恩来又提出,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就够了,同时政府还在全国大力提倡晚婚。可是,刚刚重上正轨的计生政策又被十年文革打断,人口增长再次失控。
文革浩劫过后就是改革开放。为给中国经济的起步减负,政府又把目光投向妇女的肚皮。
1978年后的五年间,中国政府不但把计生政策写入了宪法、修改了《婚姻法》确立一孩政策,还把它纳入了基本国策。之后30年里,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争先恐后搞计生。中国各地发生的强制避孕、堕胎甚至绝育的事件多如牛毛,最惊世骇俗的当数百日无孩运动。1991年,山东两县为确保100天内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当地妇女只要怀孕,一律被强迫人工流产。
跨越千禧年后,一孩政策在中国造成的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等社会问题越发凸显。从2002年起,中国开始放宽生育限制,从双独两孩到单独两孩直到2016年正式实施了全民两孩的政策。
中国妇权创办人张菁:“人口降低到这么样的时候,老龄社会已经非常的凸显,而且问题非常严重。性别不平衡的问题全部显现出来的时候,现在中国的社会已经处于一个人口结构很不健康的地步了,那么政府想采取一些行动了,为时有点晚。”
生育权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之一,女性选择什么时候怀孕、生几个孩子,是她们的自由。从日本到美国再到新加坡,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因出生率过低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即便如此,没听说哪个国家的政府推行惩戒措施来强制操纵生育目标。只有中国政府,可以为了“国情”需要,接二连三地改变计生政策,支配理应属于亿万女性自己的权力。如今党国动员生二胎,用的还是“生娃也是国事”的陈词滥调,老百姓从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砖瓦”,做不了自己的主,当不了自己的家。只不过,时过境迁,面对新一波“肚皮革命”,如今的八零九零后,会像她们的母亲一样言听计从吗?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出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只有12.43‰,这一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甚至低于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了5.32‰的惊人的低生育水平。
近来,一个十多万人参与的新浪民调显示,有半数参与者一个孩子也不想要,六成表示不想生孩子是因为养不起,另有超过四成参与者认为,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对她们来说都没有诱惑力。
现代女性的顾虑很多。最大的顾虑就是怕"养不起"。从《南方都市报》2016年9月份的数据看出,在中国一般家庭,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花费70万元人民币,在大城市更是远远不止这些。
家长:“一个是经济压力,我们房贷现在还没还清,还有一个孩子的消费其实已经很大了,我们担心第二个孩子怎么养的问题,想生、没能力养。”
社会竞争剧烈,工作压力山大,生育和养育成本飞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被迫推迟或少要孩子。网民在各平台纷纷表示“自己都养不起,何谈小孩”。 更有人直接点明:“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但房价和教育医疗却成了避孕机制。”
民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中国政府与其继续纠结于计划生育,不如从现实矛盾点出发,创造更利于生育的环境。有学者建议完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为孩子减税,同时加大幼儿抚育补贴、教育补贴,并大幅提高“8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补贴。在精神上和经济上为民众减轻负担,才能增加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也只有这样,女性才能重获久违的生育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