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转自www.oodlair.com
中国天网实时行人检测识别系统有多厉害?
众说说2017-09-28
纪录片《辉煌中国》的热播,让全国观众一起回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近日,该纪录片第5集《共享小康》播出之后,“中国天网”监控最新实时行人检测识别系统曝光,引起人们的热议。
随着摄像头的广泛应用,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也不断引发各种隐私侵权事件的争议。随着“天网”系统的曝光,有网友表示,“天网”能使犯罪分子“无处遁形”。也有人认为监控捕捉的信息过于详细,涉及侵犯个人隐私。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界限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能准确识别车的种类,行人的年龄、性别、穿着
纪录片中的坐标是苏州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视频显示“中国天网”监控可以实时监测区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并能准确识别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种类,以及行人的年龄、性别、穿着。解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全市警情都会在这里汇聚。屏幕上显示的是全市范围内的摄像头。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这个叫做‘中国天网’的大工程,是守护百姓的眼睛。”
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说:“我们的路面监控覆盖率已经相当高,比如说发生一个违法犯罪警情,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调整到他身上的某一个我们需要的一个点位。”钟聪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信息,研判可能会诱发犯罪的蛛丝马迹。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警务预测,在中国不仅全面普及,而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这个是属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种科技手段,犯罪分子是无处遁形。”钟聪如是说。
其实,“中国天网”监控只是整个天网工程的一部分。据媒体报道,国防大学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强介绍,“天网”是以视频图像系统为基础,结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平安建设基础工程。据了解,自2011年启动以来,“中国天网”已经在打击犯罪、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早在2004年,我国就在浙江省先行先试,开展“平安中国”工程的第一步。随着对社会治理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天网”工程成为建设“平安中国”的强大武器。在有人称赞“天网”能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时,也有人担忧监控捕捉的数据太详尽,会不会暴露个人隐私。
王强表示,“天网工程”的法律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保护人民群众隐私保护及其他合法权益,始终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题中之意。国务院专门出台法规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方面,法律特别强调社会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采集设备,应当设置醒目提示标识,并对社会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与居民住宅的安装位置做出规定,严格禁止在旅馆客房、集体宿舍以及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等可能泄露他人隐私的场所、部位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成为“天网”运行的法治遵循。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天候、不疲累、不眨眼”的电子警察,是回应人民需求的一项技术举措,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是我们从治安管理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实在成果。相信“天网工程”释放的炯炯目光,能够成为荡涤社会污浊的灿烂阳光。”对于一部分群众的怀疑,王强回应的态度显然是积极肯定的。
个人在天网面前基本无法遁形
尽管如此,“天网”系统涉及到的相关隐私问题,依旧受到关注,关于它的是非争论,也从未停止。近年来,我国多地已建成天网系统,能够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若有抢劫案件发生,嫌疑人第一时间逃往何处、在何处落脚,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精确查找、精确定位。
从安全方面考量,监控的增加确实给城市带来了安全感;但也有市民认为,无所不在的监控探头,也给个人隐私带来了极大影响。监控记录的内容能否得到妥善保管,隐私如何能够得到保护也是市民们关心的大问题。据警方透露,公安机关在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监控或者与公安机关联网的社会单位视频监控,会通过“蓝标”设置予以规范提示,其目的就是保障市民对公共区域监控的知情权,从而保护个人隐私。
2015年5月6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综治办、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的精神,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天网的目的在于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
全域覆盖是指: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增加高清摄像机的新建、改建数量;全网共享是指: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达到100%。
该文件还提到了“运用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无线射频、地理信息、北斗导航等现代技术,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的基础上,加大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集成应用力度,提高视频图像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数据处理分析中心,深化视频图像信息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快速检索等应用。
若干年前,公安部与信息产业部就实施过天网工程,它由一系列的监控探头和网络联结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交通要道、治安卡口、公共聚集场所、宾馆、学校、医院以及治安复杂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视频专网、互联网把一定区域内所有视频监控点图像传播到监控中心(即“天网工程”管理平台),对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违章、城管违章等图像信息分类,为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预防打击犯罪和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在打击犯罪、刑事侦查、维护治安、交通整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带来社会治理便利的同时,天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国家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按照天网的设想,其核心架构包括终端监控设备、网络连接、存储系统、图像及信息处理系统,全国范围内的设备均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这意味着,一旦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或者操作环节中出现人为的信息泄露,就有可能导致国家安全信息或者个人信息泄露,从而对国家安全及个人隐私带来影响。以高速公路的视频监控为例,高速公路的入口、出口、重要节点均设有监控探头,此类探头如果加载了数字识别及人脸识别软件,就可以对车辆号牌、驾驶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理论上讲,任何车辆、人员在道路行驶的状态、准确身份都可以通过监控探头进行“抓取”。当这一网络在全国联网和分布后,任何人在任何有探头覆盖的地点出现,通过图像识别和处理,就可以实现远程发现与监控。由于码头、酒店、办公场所、其他各类公共场所同样被视频监控覆盖,个人在天网面前基本上无法遁形。
然而,天网在震慑违法犯罪的同时,也会让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人员无法隐身。一旦系统被侵入,理论上讲,只要拥有某个人的人脸识别数据,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找到这个人所在的具体位置。而军人及涉密等敏感人员的地理位置一旦泄露,就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个人隐私而言,上述问题也同样存在。随着天网的应用,不能排除黑客通过侵入天网系统,获取国家安全信息或个人隐私及企业商业信息的潜在可能。
据专家此前分析称,虽然我国宪法、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等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均规定了隐私权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了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但这些法律均没有考虑到互联网及物联网给隐私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在原有法律规则的基础上,应针对天网带来的特殊情况,以特别法或者行政法规的方式,尽快出台相应的权利保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