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环转自大纪元
【大纪元2016年05月22日讯】尽管近期湖北、江苏两地因“高考招生名额外调”而引发的舆论风波逐渐平息,然而,高考录取的不公正问题仍像一颗随时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埋藏在中国近千万、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心中。
一份去年发布的有关“中国教育转型建议”的报告指出,“高校资源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过分的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大城市”,“在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中,位于北京的就有22所,接近在中西部省份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总数”。此外,根据官方教育部给出的数据,“各省市拥有‘211大学’数量的分布,比例最高的是北京1.11所/百万人,其次是上海0.38所/百万人,最低是河南省0.016所/百万人;此一数值,北京是河南的69倍”。
从表象来看,使得北京、上海以外的高考生及父母怒火中烧的原因,似乎只是“高水平大学”的分布极不合理,都扎堆建在远隔千里的大城市。因此,不能像当地人那般有事没事、就来一次“北大、清华一日游”。然而事实上,让中国那些不得不踏过高考独木桥的无数考生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显然不是距离远近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毕竟,步入大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为了参观游览、满足一时的兴致。
既然与基础教育有所不同,大学教育旨在“择优”,那么通过考试来“选拨人才”也就显得无可厚非。然而,在此“被选”过程中,参与竞争的考生们能否被“公平”对待,也就成了这种选拔机制的关键所在。对于这种“公平”的实现,中国的教育部门可以做到“统一高考时间”、“统一高考科目”,却始终做不到“统一考卷”、“统一录取分数”,甚至有专家、学者仍不时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统一”辩护,提出“高考统一考卷和录取分数就公平吗”的质疑。
或许,在走后门、搞关系早已深入高校的今天,即便统一了考卷和录取分数,中国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也不一定能被安全的纳入“公平录取”的范畴之内。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统一考卷”、不“统一录取分数”,就必然有失公允。从2015年在网上热传的一份《中国各省份高考难度排行榜》中,大家似乎都对“江苏、浙江两江领跑”,“湖北、湖南紧随其后”,“河南、山东等中部省份仅排在第三梯队”的结果讳莫如深。
不少人的心里或都在犯着同样的嘀咕,凭什么给这些省份的考生所设定的录取分数线就格外高?他们比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居民的孩子究竟差在哪儿?如果说,这些城市具有与生俱来的诞生或培养高材生的优越性,那么在这里生活居住了几十年、却仍持有外地户籍的孩子,为何却不被认为,同样具备这种凭借环境才能造就的资质?没有这类“权贵城市”的户籍,他们甚至连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底,还是这户口“惹的祸”。不知从何时起,中国这个被一拍脑袋发明出来的户籍制度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不合理、不公平的存在。这种制度存在一天,就表明权力阶层始终认可“拥有北京户籍的孩子天生就是进北大、清华的料,无论祖上是何方人士,无论出生地是否在北京”的奇葩逻辑。于是,给这里的考生出的考卷自然不必太难,考出的成绩也不必太高,反正中国最多、最好的大学都是对他们优先敞开大门的。
然而,我们如何能忘记根本——高考是为了“择优”,不是为了“就近”,更不是为了“迁就户籍”。考生住在哪个省份,户籍地又在何处,于“择优”而言,根本就无关痛痒、无足重轻。事实上,若有一天,所有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考试中所设置的不同关卡与障碍面前,都能够各显其能,这样才可最大限度的真实、客观、公平的选拔出能适应大学教育、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可造之材”。显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与关键,就在于得从根本上废除以“户籍”取人的不公制度。
责任编辑: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