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福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海外媒体报道说,中国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进入暮年,很多人没有养老保险而不得不继续打工。有评论认为,中国农业人口的养老保险缺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5月11日刊登题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真要老无所依?》的文章说,中国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力在务工的城市主张权益,也无法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受益。现在,他们面临着在人生暮年仍要继续工作的前景。文章举例说,即将年满61岁的王凤合,是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是他所在的施工队中年龄最大的农民工。去年冬天,他在地处哈萨克斯坦边境的一处工地,顶着风雪,忍着关节炎疼痛,负责从地面上将玻璃纤维板吊升到约6米高的脚手架上的工友手中。报道说,王凤合年轻时曾参军,但没有获得任何退伍军人养老金。王凤合和他的妻子每个月拿很少的低保,从未享受过农村养老金。王凤合家每年收获的玉米一般能带来约人民币数千元的收入,但2014年,他家的玉米因旱灾几乎全部绝收。王凤合表示,自己基本没受过伤,而且还能干活,已经算幸运了,能干到70岁他也得干,不干活没人养他。
现在深圳的资深保险从业人员张津郡5月11日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对此表示,
“我的亲叔叔他已经是70多岁了。他就是在80年代进城干建筑,他是个木工,帮人建房子。他现在70多岁了,没有养老金,通过亲友介绍,到县里的一所中学当门卫。像我叔叔还有这样一个收入来源,而更多的农村居民,像我以前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完全没有收入来源,完全要靠子女。说实话,这个问题目前在中国是个大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
报道说,中国建筑行业的工作又脏又累,安全性又差,还经常被拖欠工资。根据中国政府数据,该行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拥有5,100万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进城务工人员约有30%在建筑业,因为缺少别的技能而不得不在这个条件恶劣、劳动权益经常无法保障的行业中谋生。1980年之后出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建筑业谋生的人数不足六分之一。
中国政府2009年曾推出一个农村养老金计划,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放养老金,最低的只有约人民币60-70元,相当于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的3%左右。截至2015年,该计划覆盖了4.81亿人口,约相当于中国农村人口的80%,但每月发放的这些钱并不能满足很多退休人员的需求。
中文新浪网5月11日报道,2017年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允许农民补缴养老保险,根据养老保险的补缴要求,男性满45岁、女性满40岁就可以补缴养老保险,但是最多只能补缴10年;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养老保险。根据中国现行规定,养老保险缴纳年限满15年,退休后才能领取养老金。
张津郡对此评论说,
“按照中国内地的收入水平,我毛着算补交15年的费用,至少要补交几万块钱。这几万块钱的费用,他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这也是个问题。”
北京“财经网”5月10日报道,由于担心未来养老保险收不抵支,中国一些年轻人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宁愿拿更多现金来应付当前的生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去年末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即“空账”达到4.7万亿元。而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只有3.5万亿。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1万多亿的差额。该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在2015年仍然有所增长,但企业和其他人员的参保人数增速下滑,总参保人数的增速进一步下降。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绝大部分省份参保人数的增速都有所下降,其中浙江省参保人数还出现了负增长。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