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劳工权益观察:“下岗相关群体”的困惑

2017年04月28日 综合新闻 ⁄ 共 128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任宜增转自博迅网
朱镕基时代“国企改制”谜团之一:国企私有化,打死不认账

要解开“下岗相关群体”的困惑,就必须剖析朱镕基时代的“国企改制”谜团。这个谜团也是中国官史里竭力回避、模糊的一段“改革”往事。“国企改制”二十年之后,官方总是反复强调,“中国不搞私有化”;若确实如此,那么,国企的“改制”是把国有企业改成另一种公有企业吗?当然不是,“改制”的结果是,国有工业企业从1997年的近10万个变成了2003年的3万4000个,少了近三分之二,剩下的国企也有许多上市或允许职工参股,不再是真的国有企业了;被“改制”的这些企业,一部分被关闭,而更多地是变成了私有企业。2003年《财经》杂志刊登过一篇《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其中提到,61%的私有企业老板是原来该企业的国企经理或厂长,也就是说,这些企业都是在“改制”过程中从国有企业变成了私有企业。可以确定,尽管朱镕基的“改制”政策尽量模糊“改制”的真实目标,但“改制”的结果表明,“改制”就是国企私有化。国企私有化包含两个部分:中小型国企因为不能上市,所以基本上实行了完全私有化;大型国企则通过上市,吸纳了外部股东,而变成了部分私有化、但政府保留部分股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企改制”谜团的第一层便是,为什么当局不愿意承认实施全盘私有化这个现实?其要害在于,推行实质上的私有化政策,意味着当局默认社会主义公有企业制度的完全失败;而改革前30年建立的那种计划经济加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完败,直接挑战了当局的政治正当性,所以政府采取了掩耳盗铃的做法,一方面把国企私有化,一方面拒不认账。政府之所以不得不推行国企私有化,实在是因为国企亏损日益严重,拖累国有银行系统。改制开始前,1995年9月15日的《中国改革报》曾报道,1994年全部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83%,即将整体上资不抵债;由于国有企业“吃光了财政吃银行”,1995年银行系统出现了整体严重亏损,导致银行系统数量有限的自有资本迅速减少,行将破产。对此,国企员工未必了解,但政府心中已然警号长鸣,它再也不敢继续用银行贷款来养活几十万工商业国企,实际上也养不下去了,否则整个金融系统就被拖垮了。

“下岗相关群体”的困惑,其实来自于政府的掩耳盗铃行为:政府为了保住银行系统、保住政权,下决心要抛弃国企职工,也丢弃对他们生老病死的福利承诺,但口头上绝不认账;而“下岗相关群体”看到了自己被无情抛弃的现实,却不了解,国企职工过去赖以依靠的国企就业和福利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败,被宣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府送进了墓场。政府既要保持政治上的“永远正确”,又要在经济制度上回归共产党建政前的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道路,于是二十年来刻意迷惑着这几千万“下岗相关群体”;然而,这一迷惑也产生了另一个社会后果,这几千万“下岗相关群体”在自己的心中埋下了对当局的深深的永久性不满,同时,他们把对昔日经济社会地位的怀念投射到了毛泽东及毛时代经济体制上,尽管国企体制的完败恰恰是毛式制度的苦果。可以说,在国企私有化道路上,当局的掩耳盗铃之术护住了脸面,却埋下了社会对立的种子。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