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明转自中文网
农村教育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更关系到农村的性别公平﹑教育和谐与新农村建设。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外有关女性教育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思潮,其次阐述了我国农村女性教育在实体﹑意识﹑政策三个层面的缺失现状,最后分析了公共政策选择的四重困境,揭示问题,共同寻求变革与解决的路径。关键词:农村;女性教育;教育体系;体系缺失;政策困境Abstract:futureofruraleducationisthesolutiontothe"threerural"issueandthebasisofthekey,andtheeducationofruralwomen’s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ruralareasisalsorelatedtothefairsexeducation﹑harmonyandthebuildingofnewcountryside.First,abriefreviewofarticlesrelatedtowomen’seducationabroad,anacademicpointofviewofideasandtheories,followedbyChinaontheeducationofruralwomeninthephysicalsense﹑policy﹑threelevelsofthestatusquomissingthefinalanalysisofpublicpolicychoiceoftheplightoffour,revealedtheproblem,Andtoseekacommonsolutiontothepathofchange.Keywords:ruralareas;women’seducation;educationsystem;systemdeficiencies;policydilemma前言在西方女性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认为,传统教育无处不表现出性别化的明显特征,因此,在理论上必须突破以“以男性为标准”的传统性别角色理论和社会分工理论,在实践上建设性别公平化学校,进行社会公平化教育[1]。改革开以后,中国农村女性的受教育范围扩大,文化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然而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李凤彩、赵秀权就主张农村妇女受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应当从树立农村妇女自然意识、抓继续教育和更新思想观念三方面入手,改变目前这种状况[2]。何丽君认为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这是由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提出政府保障、社会支持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和基础教育内部注重性别公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2]。方敏强调了目前教材中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差异,提出通过两性角色的重新定位,消除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在教材中加入性别角色讨论的内容来提高性别视角[2]。在我国,较之农村男性教育与城市教育,农村女性教育无疑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因而认真梳理其现状和成因,有助于分析政府面临的复杂困境,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教育和谐。一、农村女性教育体系在实体层面的缺失(一)中小学阶段女性失学人数依然庞大教育部于2006年5月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5年年底,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9.16%和99.14%,男、女入学率性别差为0.02%。小学辍学率为0.45%,其中女童0.47%。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62%,其中女生2.31%[3]。上述数据的确让人欢欣鼓舞,然而也不能不让人思考数字背后的隐忧:其一,由于我国农村女性的基数庞大,学龄女童小学未入学、辍学的0.86%、0.47%及女生初中辍学的2.31%推算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其二,上述数据没有将城乡区别进行统计。事实上,女性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中农村女性的比例占到绝大部分,这些适龄女性多数处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下一组数字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农村女童失学的严重程度:农村1987年失学儿童中女童占到83%,1995年这一比例是66.4%,而到了2000年,中小学辍学女童还占58.52%,其中小学失学女生占失学儿童总数的59.01%。初中失学女童占到总数的58.37%[4]。(二)流动女童接受教育异常艰难随着我国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背井离乡的“流动儿童”。环境的改变,往往导致农民工家庭面对贫困,身份歧视和城乡户籍限制的时候陷入不知所措,孤立无援的境地。徘徊于城市的边缘,这些儿童在寻求接受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得非常艰难,而其中又以女童的处境最让人担忧,较之男童,她们的失学风险要高的多。2003年9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流动女童在学比例96.01%,低于男童97.4%;女孩失学比例为3.9%,明显高于男童2.6%[4]。在流动儿童的受教育中,依然存在对女童性别的歧视和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她们的教育权利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剥夺。可以预见,这一部分学龄女性如果以后不能接受继续教育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和未来文盲的主体。(三)残缺不全的农村妇女再教育我国的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而其中女性文盲占据了一大半的比例。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的资料分析,全国女性文盲占文盲总数的70.1%。在我国1.8亿文盲中,女性有1.26亿,而这1.26亿多数是农村妇女[5]。究其原因在于:1.公共教育条件的缺失。大多数农村都比较贫困,只好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中小学教育,对于妇女的再教育一方面是重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有心无力。因为无法拨付相应的经费,很多地方办不起成人学校和职业教育,甚至连夜校也开办不了。对于一些有能力负担的家庭来说,想学习却往往因为没有教学条件和资源而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愿望。2.经济拮据和缺乏受教育意识。很多农民家庭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来负担妇女的再教育费用。对于有学习欲望的妇女来说,教育成了奢侈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农村女性往往与男性相比较成就欲望低,学习动机弱,其角色局限于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现代和成熟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开放教育,是一种追求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惠及全民的国民教育。建立现代女性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及今后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困难显而易见,因而任重道远。二、农村女性教育在意识层面的缺失1.家庭和社会“女不如男”的性别偏见。在一些农村地区,女孩子被认为是没有必要接受教育的,她们一生的归属就是家庭,依靠是丈夫,使命就是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女性的角色被定格为丈夫的附属。到了现代,我国农村家庭还是对男性的期望普遍高于女性,家里如果有多个子女,则优先考虑的是送儿子入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从小辍学,未成年就外出打工,成年后嫁人,生儿育女,是大多数贫困农村女孩的共同的生命轨迹。2.教材内容设置中的“男性价值偏向”。根据史静寰学者的研究,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女性形象仅仅占19%;男性形象则占81%。在职业分工和角色定型上,幼儿读物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十分明显:儿童读物插图中,100%的科学家是男性、100%的工农兵是男性;100%的教师是女性、97%的服务员是女性[6]。甚至在中学阶段的课本里,男性还是多以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的面目出现,象征男性的主宰地位;而女性则多以教师﹑护士﹑服务员等面目出现,暗示着女性的柔弱,低能和对男性的从属。“教材内容的性别偏见必将影响女性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情合理化”[7]。3.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男优女次”倾向。中小学的教师中也有一些受到“男优女次”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男生更聪明,思维更活跃,发展前途比女生要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男生而忽视女生。这往往导致女生难以得到展现和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变得腼腆﹑沉默﹑自卑﹑拒绝与人沟通,甚至逐渐地失去自我认同。三、农村女性教育在公共政策层面的缺失宪法和法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最大最根本的公共政策,但是其对于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受教育权利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指导和促进女性教育的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失。其一,缺乏支持女性教育的专门具体政策和制度,涉及到具体的女性教育规划和实施,支撑女性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二,政府部门同样忽视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意识,人为忽视男女教育发展的不平等,导致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精神无法落实,长年累月,致使我国农村女性教育困难重重,积重难返。“其实,目前义务教育中的众多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府政策和制度问题。其本身就是政府层层卸责或所制定的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8]。因此,还必须从政府的政策角度出发,从公共治理的层面分析女性教育缺失。四、公共政策选择的困境女性教育体系发展的不足和缺失是农村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之一,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残缺的农村女性教育是封建意识﹑经济贫困﹑国家政策的不当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多因一果的产物,要彻底的予以解决,就需要从政策选择的角度来分析。(一)如何统筹城乡女性教育发展,缩小差距,确保公平一直以来,政府教育投入城乡不均衡,严重向城市倾斜,全社会的教育支出,城市使用77%,农村仅仅用了23%。城乡教育差距十分巨大,城乡女性教育水平的差距尤其明显[9]。2003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15及15岁以上女性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07%,而同期农村却为21.72%,为城市的近三倍(见下表)。2003年全国分城乡15及15岁以上女性文盲半文盲人口单位:人数据来源:2003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农村地区实施公平的制度,促使国家财政承担起在农村应该执行的职责,向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有益需要和公共品,是国家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10]。因此,如何平衡城乡之间女性教育的差距,确保公平是公共教育政策不容回避的又一大困境。(二)如何将女性教育意识纳入公共政策范畴,彰显性别公正我国教育中的性别不公正,女性教育意识的缺失由来已久,在农村地区更加明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性别公正意识在全社会的树立和深入人心仅仅依靠社会自身运行的惯性来得以进步显然是不够的,这有待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介入,因为“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11]。政府要扮演好性别平衡的角色,关键在于思考如何在教育立法和制度层面将女性教育意识纳入,从法律的高度突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目前我国有关保障基础教育性别平等的法律条文对女性的权利规定过于笼统,没有突出女性的权利,面对坚固如堡垒的传统意识,这样的文字未免显得有些无力。笔者认为,农村女性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极端落后,政府对农村女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女性教育的功课不及格,因此,予以“补课”理所当然。关键在于怎样把握立法过程中的尺度,在强化国民女性教育意识的同时又不至于顾此失彼,损害男性的权利,引起性别冲突。(三)如何兼顾农村女性入学率和受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虽然至2005年年底,农村学龄女性的入学率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正是由于政府长期关注农村女童的毛入学率,女性的受教育过程被忽视,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盲点。在一些特别贫困的农村,校舍要么破烂不堪,风雨飘摇,要么就设在破庙和山洞里。把石头架起充当凳子和桌子,用木板当黑板,捡来的石灰块做粉笔,条件极端艰苦。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www.fw789.com。其次是教师学历偏低,教学质量低下。虽然2000年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68.4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7%,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19%,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远远低于这个比率[12]。在少数民族地区,老师常常是民办或是代课老师,任务重,待遇差,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教师队伍当中男女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女性教师太少。这些无疑都会对女性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农村女性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因而如何在提高农村女性入学率的同时关注其受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是一大难题。(四)如何规划建立未来农村女性终身教育体系现代女性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本质上应当使女性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新时期女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涉及婴幼儿时期平等的关爱和性别意识启蒙,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别知识教育与平等意识培养,中青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老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13]。目前国家的努力还集中于基础教育的普及,缺乏专门的女性教育(下转第12页)(上接第7页)法规和政策和完善的女性再教育体系,也欠缺成功的经验,甚至大多数国人缺乏最起码的女性教育意识,一部分农村女性正在为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机会而苦苦挣扎。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探索、规划和建立未来农村女性终身教育体系无异于白手起家。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有益的经验,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终身教育体系并使之加速发展,尽快融入世界妇女进步的现代潮流也是未来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大困境。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倡导的核心理念,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的进步不仅是以时间为单一主轴的纵向进化,它还体现为男女共同的进步。农村女性教育在未来需要投放更多的关注和努力,因为这是新农村建设走向实践和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农业女性化﹑老龄化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挑战,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女性教育体系的落后和缺失,分析其原因及困境所在。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是政府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参考文献[1]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庄渝霞.中国性别理论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05,(6).[3]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https://www.fw789.com[4]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2).[5]咸迪勇.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4,(2).[6]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7]潘云军.学校教育中“女性教育意识”的缺失、错位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8]韩传龙.从公共产品供给看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5).[9]曹晔.政府履行农村职业教育职责的理论依据与实现形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22).[10]尚长风.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2]褚丁宽.浅析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改善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13]谭林,刘汉辉.浅论新时期的女性终身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