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歧视观察:中国女童状况及应特别关注的女童群体

2017年02月05日 综合新闻 ⁄ 共 304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邹长明转自中国家庭研究网

女童问题既是儿童问题,也是妇女问题和人权问题。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作为女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利用“六普”提供的数据资料,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了中国当代女童特别是流动女童、农村女童以及大龄女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女童生存发展的对策建议。

 

女童是处于女性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特殊群体。按照国际社会的普遍认识,由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妇女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往往从儿童阶段就有所表现,因此,女童问题既是儿童问题,也是妇女问题和人权问题。为了更好地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国当代女童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利用“六普”数据揭示我国女童生存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

 

女童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总体规模及性别比

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我国0~17岁儿童人数为2.8亿,占总人口的20.9%。与2000年相比,我国儿童的总体规模减少了6642万。2010年,我国0~17岁女童人数为1.3亿,占儿童总数的46.3%;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下降了0.8个百分点,女童占儿童总体的比重低于我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8.8%)。从分城乡的情况来看,城市地区儿童的性别比显著低于镇和乡村地区,镇的儿童性别比失衡更甚于乡村。

——城乡分布

2010年我国儿童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4.6%,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从分性别的情况看,无论2000年还是2010年,我国女童的城镇化率均略高于男童。但2010年仍有55.1%的女童生活在农村,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女童在生存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群体。

——受教育情况

在校女童占该年龄段女童的比例为93.2%。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童的在校率逐步降低,如17岁降至71.8%。男童也表现出相同趋势。受到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2010年乡村地区能进入高中及以上学校的女童比例显著低于镇和城市。比较而言,小学阶段女童在城、镇、乡的比例都比男童所占比例略低;初中阶段女童在城、镇比男童所占的比例略低,但在乡村略高;而高中阶段女童在城、镇、乡都比男童所占的比例略高。

总体而言,15岁~17岁儿童的文盲率都较低。分城乡来看,乡村的文盲率最高,其中乡村女童尤甚(2000年为1.7%, 2010年为0.6%),但乡村女童文盲率的下降程度也最大。尽管男童在校率略低于女童,但女童中未上过学的比例却略高于男童,文盲率也高于男童,表明女童未受过教育的情况比男童更严重,而男童的特点是进入了学校之后中途退出学校的多于女童。

 

值得关注的三个女童群体

 

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状态、自身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女童群体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流动、农村和大龄女童的生存发展值得特别关注。

——流动女童

2010年户口不在普查登记地乡镇街道的儿童即流动儿童的规模约为3581万,占0~17岁儿童人口的12.8%;其中,女童数量为1668万,占流动儿童的46.8%,少于男童所占比例。

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市和镇的流动女童的比例要显著高于住在乡村的比例。儿童的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其中女童的省内流动比例为75.1%,比男童高2.5个百分点。省外流动女童居住在城市的比例高于省内流动女童的相应比例15.3个百分点。此外,在省内流动的女童居住在镇的比例(39.8%)比省外流动的相应比例高出21.5个百分点。男童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这样的特点,可能反映了省外流动儿童更多地流向城市而不是镇,但省内流动中镇的比例也不弱的趋势,而后者可能与农村城镇化也有关系。

女童迁移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随迁家属”,其次是“学习培训”,男童也同样。相对而言,女童作为“随迁家属”的比例(44.3%)略低于男童(47.0%),而学习培训的比例(29.4%)却略高于男童(26.3%),说明学前阶段的女童更多地被父母留在了农村,而到了学龄阶段,把女童带出来的几率增加。此外,无论城镇,女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随迁家属”和 “学习培训”;不同年龄男女儿童的迁移原因分布大致相同。15岁~17岁女童居首位的迁移流动原因是学习培训,因此而发生的流动占全部流动女童的61.7%,其次是务工经商和随迁家属。另外,女童因婚姻嫁娶而发生流动的比例(0.5%)高于男童的相应比例。

——农村女童

我国农村中,0~4岁低龄组女童所占比例较高,并且高于城镇的相应比例。男童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农村15岁~17岁的大龄女童在所有农村女童中所占比例较低(17.8%),并且与城市和镇的大龄女童的相应比例(24.1%和23.1%)相比也较低,男童也表现出同样的状况。这可能是一部分大龄农村儿童已经外出打工的缘故。

农村女童不在校的情况比城镇严重,但稍低于农村男童。15岁及以上农村男女童的不在校比例均较大,且高于城市和镇的比例。17岁儿童义务教育完成率在城镇乡儿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乡村最低,女童为70.6%,男童为72.1%,与城市分别相差22.6和20.0个百分点。城市和镇女童的义务教育完成率稍高于男童,但乡村女童的义务教育完成率则低于男童。

——大龄女童

大龄女童定义为15岁~17岁。2010年我国大龄女童约为255万左右,占同龄儿童的47.6%。2010年,大龄女童在女童人口中占21.3%,比2000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在城市和镇,大龄女童较其他年龄段女童的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在农村,大龄女童所占比例较小。男童也显示出类似的情况。

就在校率而言,大龄儿童的在校率较低年龄儿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说明到15岁以后,更多的女童退出了学校教育。同时,大龄女童就业率低于大龄男童。可见在劳动参与上,大龄男女童有一定的差异。

另外,大龄女童早婚早育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童。“六普”数据表明,17岁及以下已婚者占同龄人口的1.5%,其中女童为2.5%,比例为男童比例的4倍多。在每个年龄段,女童的早婚率都比男童高。城乡儿童早婚率有一定差异,大龄城、镇、乡女童早婚率分别为0.2%、0.3%和0.7%。未上过学、小学、初中的群体中,大龄女童比例均高于男童,特别是未上过学和小学程度的已婚女童占同等受教育程度女性的比例分别为4.8%和5.5%,而同组男童的相应比例只有0.8%和0.9%。

 

促进女童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初步研究结论,特提出促进女童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研究显示,2010年女童人口总量降低,女童人口总数比男童人口总数少了2000万,儿童性别比依然偏高,而且镇和乡村的性别比高于城市,且每个年龄段儿童的性别比均偏高。对此,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工作的成效,并特别加强镇和乡村的治理力度。

第二,继续巩固和加强农村儿童的义务教育,防止适龄儿童不入学或辍学。此外,农村教育规划应根据儿童年龄组人口数量作出相应调整,更加注重扩大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规模,以进一步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状况。

第三,重点加强流动大省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城乡统筹,注意城镇的教育资源惠及流动儿童群体并关注男女童的平等。

第四,加强对大龄女童的生殖健康和男女平等教育,注重提高女童的受教育水平,预防早婚早育。鼓励支持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大龄男女童重返校园;对完成了义务教育而不愿继续升学的儿童则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或就业指导;并监督指导合法雇佣16周岁以上儿童实习、就业的企业单位保障儿童权益。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