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轩屹转自女权之声
我第一次燃起了”这个影评必须我来写”的冲动,还热血的跑去Twitter跟主创人员互动。这部Amazon出品的11集电视剧在网上获得极高评价,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观众评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6%。可惜的是国内看过的人不多,豆瓣上评分人数不足,连分数也没有。简单粗暴的说,这部剧 = Mad Men的时代,Gossip Girl的风格,加上女权的精神。
这部让我不得不写的电视剧名字叫 Good Girls Revolt ,豆瓣翻译为《好女孩的反抗》(好土,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没人看了 T.T)。 电视剧改编自女作家Lynn Povich的书,由真实故事改编。历史上,在1970年三月的一个星期一早晨,46位Newsweek杂志的年轻女性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向记者们公开披露该杂志社拒绝让女性职员成为撰稿人或编辑的事实。杂志高层宣称这是杂志的“传统”,而这些女性说这种传统是不合法的。她们的律师Eleanor Holmes Norton帮助她们集体起诉,最终使得杂志社承认自己触犯了公民权利法案。这些勇敢的姑娘们如愿成为了新闻记者、编辑,甚至经理,而这个案子的成功也鼓舞了众多其他女性捍卫自己的权利。
1970年的真实场景
而这个故事的起因,只是一个女新闻调查员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记者?”
Good Girls Revolt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剧情设定在上世纪1969年, 那是美国经历强烈文化浪潮冲击的年代,跟大家爱的《广告狂人》基本展现的是同一时期。剧里充分体现了时代因素,短短的片头里就展示了那个年代的一系列流行玩意儿——避孕药、大麻、隐形眼镜……打字机是剧里最常出现的道具之一,因为整个剧围绕着一个新闻杂志编辑部展开,剧中一众主角都在News of The Week当周新闻杂志社工作。这个杂志当时跟TIME时代杂志和Rolling Stong滚石杂志竞争,想在时代变革中抓住机会奋力一搏。
全剧主角则是一群杂志社的姑娘们。50多年前女性抗争的不公平待遇,到今天也还在很多社会公开存在—— 同工同酬,性别歧视,女性职场晋升,性骚扰,家庭压力,无爱婚姻……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女性赋权”,即让女性意识到自己有自由意志,有选择的权力,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三位女主都很让人喜欢, 她们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家庭性格经历目标,下面跟大家一一解析。
Patti,24岁,剧中是个无可救药的”free-love hippie”。大家可以想象一下Free People这个牌子,各种麂皮靴子短裙,波西米亚浪漫自由风,配上她偏红的卷卷的长发,跟她聪明勇敢招人喜欢的性格非常契合。
而饰演Patti的演员Genevieve Angelson自称本身就喜欢嬉皮风,对剧中的造型特别喜欢。而她剧外有些照片超级超级像石头姐Emma Stone!
第二女主Jane, 是类似Gossip Girl中Blair Waldolf的人设。来自受过高等教育的富裕家庭,一路顺风顺水,毕业于Bryn Mawr学院,有个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刚进金融业的帅气男朋友。她一直很坚信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努力就会有成绩,工作也做得相当漂亮。但是当她期待男朋友向她求婚的时候,男朋友却提出了分手,Jane开始发现,人生不是她想象的那样。
最终,她成为了集体诉讼案的发言人。剧终前,她跟一直是金主的老爸摊牌,坦白自己想追求事业,上法学院,报道最高法庭的新闻,而不是赶紧嫁掉。发布会上在大批记者面前自信的发言,真的让人超感动!她摆脱了一毕业就退休的命运,成功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第三女主角Cindy ,带着圆框眼镜,说话音调极高像个小女孩儿,一开始的行事风格也是小家子气得可爱。自己成长在不怎么幸福的无趣家庭中,年纪轻轻就已经结婚成为人妻,丈夫在念法学院,是个自顾自的标准大男子主义者。她被无爱的婚姻折磨得不轻,在接触到女权概念和决定发起诉讼之后,性格境遇慢慢发生了改变,最后勇敢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随着境遇转变,她的穿衣风格也从一开始的层层叠叠小女人味道,在向更明快更大方的风格发展。
剧里用各种并不算沉重的手法体现了女性在职场中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情形:
Cindy被家暴,老公不在乎她的感受,永远自顾自生活。当女律师Eleanor问她,“你为什么选择你的丈夫”时,她想了半天才回答“我想是他选择了我”。这时,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来没有自主做出过选择,连婚姻都是被动接受。Cindy的老公答应允许她工作一年,但她工作没几个月就发现避孕环被戳了小孔——老公根本不想让她工作,只想让她待在家里,生孩子,做家事。
Patti在N多起新闻案件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个发现新闻,找到关键信息,或者提供精彩的写作灵感。但是她的搭档记者,也是恋爱对象Doug,从不带她去任何新闻现场,也不给她机会晋升。她后来跟杂志社总编Finn擦枪走火互相迷恋,一向很喜欢听她意见的Finn,却在提拔女性这件事上拗不过旧思想,最终成为众矢之的。
Nora 本是新入职的调查员,和男记者Gabe搭档。刚上岗没几天,最资深的老经理Wick专门下楼来,表扬Gabe把一篇普通的题目写得无比精彩。这时Nora却站出来说这篇文章是她写的,Wick一听脸色大变,说我们杂志社里“女孩是写不出东西的”。Nora很生气,当场辞职。
而一直被众多女孩看做榜样的Jane,其实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之下,被预设在读书——>嫁人的道路上。妈妈会在家庭聚餐时给Jane节食药, 让她保持身材。爸爸在Jane被甩后安排她跳槽去律师事务所工作,以便她能接触到更上层的结婚对象。她放了老爸鸽子,在Patti的生日会上酒后终于认清自我,大喊“我是个追求事业的女人!”Jane一开始完全不想加入这个案件,认为凭自己的努力,总会有机会做到记者的职位。没想到正当她以为新来的经理会帮她争取写作发表的权利时,就遭到了对方的性骚扰……
这些身处不同境地的女性,最终都意识到她们追求的东西虽然不同,但又很相同。她们要在职场受到尊重,要同工同酬,要有平等的机遇,要有自由的婚姻。
剧中的情节给我们敲了警钟。很多人都觉得女人们理所应当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工作,可以以事业为重。可事实是,女性是历经艰辛才走到了今天这步。我们的权利不是男性拱手相送的,是这些有进取精神、敢于反抗的姑娘们争取来的。
50多年前,这些女性在工作量一样甚至更多的情况下,薪水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一。而今天呢?在美国,男性每挣一美元,女性只挣76美分。50多年过去了,女性相对于做一样工作的男性的薪水,只是从约35%涨到了76%而已。
50多年前,办公室里端茶倒水的事情全都是女性的任务,尽管她们的职位是调查员而不是茶水工;男性会肆无忌惮的在办公室对女性说挑逗猥琐的话。种种当时女性不满的社会现象,今天也仍然存在。现在的中国职场上,我们依然遇到很多“只招男生”,“已婚”,或“体正貌端”的不合理招聘要求。The fight is not over yet.
剧中有几段对话特别触动我。
Cindy在劝说两位女同事加入时,受到了对方的拒绝。她们说,我们生活已经够艰难了,不想给自己惹上事情。一向柔柔弱弱的Cindy拦住要走的两人,说了这段话:
你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们昨天问我,我也许也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东西,因为我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东西存在,但是今天,我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了。现在,这就是我最心心念念的。
是啊,也许我们曾经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自以为不去改变也没失去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争取来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女性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平等。杂志社的黑人女调查员Denise,在无意中听到Cindy的计划后果断拒绝加入。她说,我一个黑人能在白人杂志社里谋生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我已经在受到作为黑人的不公平待遇。你们写黑人组织的文章的时候,想过问我的意见吗?
Eleanor劝说Denise的一段我差点眼泪掉下来。她说:
不管白人还是黑人,女性就是不受重视,我们都是二等公民。我们作为黑人已经很知道个中滋味了——我们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做同样的工作拿更少的工资,被别人打压,告诉你闭嘴听话,乖乖待在你该待的对方,不要异想天开。我们都像被关在盒子里,就算(白人女性的)盒子比我们的看起来舒服一点,它也是个盒子啊!而唯一能让我们打破这个盒子的方式,就是我们都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不公。当世界所有的二等公民能肩并肩的一起战斗,而不是互相打击的时候,才是我们能改变世界的时候(泪目)。
除了这些大放异彩的女性,剧中的男性角色也都塑造的很有魅力。比如主编Finn,有家室但还是喜欢上Patti,风趣有智慧,不是人们想象中压榨女性的吸血鬼坏人形象。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些女性的奋起显得更有血有肉,她们的犹豫才特别令人信服。尤其是Patti,发布会前的最后一刻她想去告诉Finn“我们要起诉你了”,可当在报刊亭前发现Finn还是坚持用了醒目的有性暗示的大红唇来肤浅地象征女权主义的时候,她义无反顾的转身回到了发布会。
Patti的搭档兼准男友Doug在发现Patti一直没有告诉他诉讼的事时,大发脾气,说自己明明很支持,你凭什么瞒着我。可Doug明明是那个一遍遍让Patti失望,拒绝给她机会的人啊。
Jane的搭档Sam,也是个挺帅气的小哥。
在最后的发布会上,Jane的发言让人非常触动。她说,成功的要素有三个,才华,努力,和机遇。我们要求公司给予我们平等的机遇,而不是让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被困在同一个角落,无法往上走。
而杂志的出版人,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得知这场诉讼以后气坏了,觉得不可理喻 ——“什么?女性本来就是低一等的,我这一辈子都活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你们搞什么鬼!”
发布会越近,Patti越开始担心,“万一我不够格当记者怎么办?万一我根本写不出好文章怎么办?” 那种感觉我们应该都很熟悉,怀疑自己不够好,怀疑自己能力不够,怀疑自己水平不配得到机遇。男性从小就被训练得更加自信,而女性则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美。我们都要坚信自己的价值,就算我们没那么能说会道,没那么完美。
中国民主党中国女权问题观察员 周轩屹
2016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