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歧视观察:他们为教育不公大声疾呼

2016年12月13日 综合新闻 ⁄ 共 126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邹长明转自大纪元网

2005年2月2日,《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刊出湖南教育界五位资深人士联名发出的呼吁:“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就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等问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为“钱学交易”、“钱权交易”的愈演愈烈而忧心如焚,更为城乡不公、农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痛心疾首。他们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就提出要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上世纪末达到4%。这个目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5.1%仍有相当的差距,但就是这个目标也从未达到过,1996年一度甚至跌到了2.41%,到2003年才达到3.41%。这当中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比例更是严重不足,以2002年为例,占总人口60%的农村只获得整个教育投入的23%,加上大学学费增长过快,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卖考分”都已不是个别现象,而且从大学蔓延到了中学,使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助长了“钱学交易”、“钱权交易”。许多所谓民办学校实际上是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以“办分校”、“联合办学”、“名校带民校”等形形色色的名目收取高额的学费、赞助费,有些地方收费之高,令人咋舌。五位教育界人士将这些行为称为“典型的反教育行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丧失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基本道德基础”。

社会不公已成为当今中国存在的首要问题,哪个领域都是如此,决不限于教育。但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来就带有调节社会不公的功能,改变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因为家庭出身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有序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在的教育不公首先是受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平等,由此造成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上的不平等,使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通过相当合理、公平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正,有效发挥教育这根杠杆的作用,这本来是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教育腐败导致的严重不公是一个社会危机的前兆,有识之士岂能无动于衷。五位来自湖南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之所以拍案而起,发出他们的声音,就源于他们身上的忧患意识,他们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切感受,他们对这个老大民族的耿耿忠心。他们的声音并不孤独,许多活跃在教育网站上的教师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之“癌”的口诛笔伐,他们在第一线的讲台上,对其中的不公、黑暗有更切身的体会,他们理想的受挫谱就了这个时代教育的伤心曲。然而他们人微言轻,世界听不到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声音淹没在这个浮华尘世的喧嚣中。

这份浸透着良知、热忱和理性的呼吁书一出,迅速在舆论界、教育界引起反响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道破了了千千万万人心中的不平,说出了千千万万人想说而未说出的话。中国教育史应该记住这五个人的姓名,他们是湖南省教委原党组书记朱尚同、冯象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刘欣森,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彭干梓,湖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戴海,此外,湖南省原省长刘正对此文做过部分修订,支持他们的基本观点。我愿意把他们称为“中国教育界的良心”,他们不仅属于湖南,更属于中国。 @(https://www.dajiyuan.com)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