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党员刘巧琳转自2016年2月21日(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4月06日 转载)
一个被套了“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青年教育学者”、“著名教育专家”等时髦形容词的“业余教育研究者”,因《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等著作,受到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1月3日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传出消息,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专家指出,这种就业难的情况发生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0%的背景下,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博讯 boxun.com)
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再一次揭示了我国高端人才就业正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每年有超过100万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继续扩大大专以上人才的比例,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因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饱受质疑。
有关研究表明,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仅有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 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
照理,按照以上的人才需求分析,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不成为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应该像眼下这般形势严峻。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一是人才需求分析过于乐观。我国的人才需求分析,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需求模式进行的,忽视了国内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跟上GDP增长的步伐。事实上,过去多年来,我国GDP的持续高增长,是依靠廉价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近年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逐渐调整了这种GDP增长模式,而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仍然走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老路。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导致更多的高技术企业出现,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也由此难以给高端人才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有不少人指责大学生就业期望太高,不到广阔的农村、乡镇就业。姑且不说大学生要考虑自身的教育回报,实质是很多农村与乡镇根本就没有有效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大学生无法在那里找到发展的空间。
二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还比较落后。我国不少行业不少用人单位,只看重人才的身份,而不关注人才的真才实学;只注重人才的招聘,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希望人才为自己所用,招来人才就可以派上用场,而不愿意为人才发展投入培训费用。这不但促使了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少大学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整个大学四年级变为“就业教育”,而且整个大学教育也有变为职业教育的倾向——还造成人才的恶性竞争。一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不惜出重金去其他单位挖人才,但却不愿意投入精力和经费培养自己的人才,这影响到事业的真正发展。
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有些盲目。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以怎样的速度扩大规模?扩大何种层次高等教育的规模?由哪些学校来完成扩大规模的任务?这些问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才能付诸实践。但遗憾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快速上马。
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交给职业学校、社区学校完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主要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学校承担,而且大力扩大本科教育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这种做法,不但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而且也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严重的定位错乱。虽然我国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500万,但其中不少大学毕业生具有的只是大学生的“身份”,而非大学生的“质量”。
突破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继续扩大规模、而眼下众多大学毕业生已经无法找到工作的困局,必须从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着手。
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有效的就业需求,这是解决就业难、发展社会经济的根本。虽然有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但这种创业对大局难以起到作用。从根本上说,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要让更多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由制造走向创造。
另一方面,要改变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能抱着过时的、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放。不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会受“学历情结”、“名校情结”等拖累。
再就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准确定位高等教育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功能,分析并处理好包括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技能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育关系问题,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