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转自博讯网
新京报快讯 公共安全的维护将再添利器。新京报记者6月1日从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获悉,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用于反恐活动中,该技术为动态识别,每秒钟能够识别5个人的身份。今年6月份将在广州地铁站进行试点。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田青对记者介绍,过去,不管是安检或者是警察破案时,对着视频只能人工识别犯罪嫌疑人,而今后这一现状将会被改变。
|
每秒可识别5个人,曾用于全国两会、APEC等
田青介绍,人脸识别系统的推广将使得“追捕逃犯”不再是海底捞针。该研究院开发的名为“面向未来”的人脸识别系统通过便捷的采集终端,高比对准确率以及丰富的应用接口,构建网络世界的职能身份管理。
据悉,“人脸识别”是一种动态识别,一秒钟抓取5针,识别速度是每次200毫秒。这意味着,每秒钟能够识别5个人的身份。
田青介绍,目前,在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中,已经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内一些大型活动之中,如APEC会议、全国两会与博鳌论坛等等。
田青表示,如果进行全国普及,目前技术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要看实际需要。一般而言,只有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时候才需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因此可以预计未来机场、地铁、汽车站和火车站将会用上“人脸识别系统”。
数据库资料基于被通缉者或逃犯
值得注意的是,该款“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库内是被通缉或者逃犯的数据资料。因此,如若数据库中没有资料的人脸将不会被识别。田青表示,一旦进行推广普及,全国各地的数据库也可进行联网。
此外,田青表示,目前北京市公安局和广州地铁等都对该技术表示了兴趣。在6月中旬,该款产品将到广州地铁站进行试点。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被誉为“网络安全的国家队”。早在2002年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就开展了人脸识别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同年在我国首次开展定期的人脸识别产品的测评工作,开创人脸识别在我国证件的应用模式,推动了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与技术进步。 (博讯 boxun.com)
40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