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二等公民观察:大家谈中国:农民工扎根家乡的现实之困

2015年11月14日 综合新闻 ⁄ 共 126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秀英转自BBC

近千万外来务工群体在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深圳市总工会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7月6日《南方都市报》)

其实,即便没有深圳市总工会的这项“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当代农民工的纠结与困境,他们像候鸟一样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一年到头都在城市打拼,但对于繁花似锦的都市来讲,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只是个过客。普通的打工者,对未来都有着“拧巴”的认知,想留在城市,却很难融入这里;想回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适应家乡的生活方式,而且,这里也无法承载自己的梦想。

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远高于老一代,他们从离开校园起,便远离家乡到城市去打工,在观念和见识方面,都比老一辈要超前。而农村的凋敝与落后,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不适感,即便是出于对乡土和亲人的眷恋,这份感情也不足以维系他们扎根这片土地,顶多就是节假日以及农忙时间回来看看。如此一来,农村已经成为他们寄托个人情感的驿站,想让他们长期驻足却很难。

提及农民工不愿回乡,很多人都将目光锁定在现在的80后、90后没有种地经历,也不愿受那份罪上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全面机械化的背景下,种地需要付出的劳动力已经减轻很多,这绝对不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扎根家乡的致命因素。真正的原因还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让他们很难产生一种认同感。对于习惯城市多彩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调生活并不容易忍受,特别是习惯夜生活的人,晚上想买瓶饮料都找不到地方的感觉其实也是“硬伤”。

其实,很多新时代农民工奔赴城市也是一种妥协的结果,笔者曾跟村里的年轻人聊天,他们表示假如在家乡工作,能保证每月拿两千多块钱,就不愿跑到城市拿四五千,这种预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不仅提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支持措施,也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这也让愿意留在农村的人看到了希望。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正视可能出现的种种阻力。拿笔者所在的村庄来说,去年曾有外地商人在村里建了个服装厂,但厂房建成后,当地各种部门就隔三差五的“光临”,以各种理由吃拿索要。顶着这种压力,工厂开工后,由于工人都是当地村民,他们想方设法从厂里“揩油”,就连做羽绒服所用的羽绒,都被人隔着墙扔了出来。就这样,工厂运转不到半年就倒闭了。不知大家看了这个例子有何感想?农村的发展需要引进工业等振兴经济,在交通等因素已经得到很好解决的现实下,廉价劳动力对当地人和商家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但底层公职单位的混乱,当地村民的素质,却成了这种双赢的阻碍。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掘坟墓”。由此看来,要想改变农村的现状,让农民工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从而愿意留下来,加强基层公职单位的管理,改变村民的个人素质是当务之急。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