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转自中国改革论坛
没有了农活,冬季的农村到处显现出平和悠闲的场景。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丁滩村农民丁和风这天早早吃过午饭,悠闲地靠在自己经营的小商铺门口,眯着眼睛看购置药材的货车来来往往。
“虽然2014年当归价格没有往年好,但那也比种粮食赚得多,我5亩地的当归2014年纯利润就有近6000元。”丁和风脸上难掩欣喜之情。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从2013年加入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有了资金扩大商铺,今年仅商铺就能赚2万元左右,加上地里当归的收益,日子越来越好了。
丁和风口中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是临夏州为有效缓解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而建立的金融服务平台。
本报采访组2014年11月底深入临夏州县、乡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由于具有无抵押、费率低、周转快等特点,互助社在临夏当地备受贫困村民的欢迎。
“借款容易,还款方便” 互助社解村民贷款难题
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临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全州几乎没有工业发展,“靠天吃饭”,民穷、县穷、州穷的问题非常突出。其中,贫困农民长期缺乏资金发展产业成了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临夏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富人能贷款、穷人贷不了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临夏州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产品不足。
2012年,丁和风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5万元发展产业,回忆起当时的贷款过程,丁和风记忆犹新,“非常难借,不仅手续繁琐,花费的时间也非常长,前后加起来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才贷到款。”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周期长、手续繁琐长期饱受诟病,对于像丁和风这样资金需求量小的贫困农户来说,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2013年上半年,临夏州决定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建立互助资金平台。政府筹资5亿元,给每个村,特别是贫困村平均注资50万元。要求每个村至少跟进1户企业,每户企业注资5万元—49万元。而对于自愿入社的农户,只要每户注资1000元以上便可加入。
临夏州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建立之初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专为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提升自我的发展能力。而位于临夏县新集镇寺湾村的农户马什子就是从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中获益的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过去一直受限于没有充足的资金,马什子只能在自家居住的院子里少量地喂养几只羊度日,生活环境非常差,到了夏天,炎热的天气令牲口的粪便味道更加刺鼻。2013年,马什子听到村里成立了村级产业互助社后马上拿出1万元,成为第一个加入互助社的社员,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借到款的人,马什子很快将从互助社借到的3万元投入到养羊、养牛的经营中,小羊、小牛买来养上两三个月,长大一些后马上售出。仅2013年一年时间,马什子的收入就从原先的7万元/年提升到了10万元/年左右,不仅翻新了自家的院子,还在西藏买了货车跑运输,并在西藏租了三亩地,和妹夫合资建立了养羊场。现在的马什子因为有资金、肯吃苦,已然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与此同时,由于马什子所在的村子养殖业发展迅速,临夏县新集镇政府为了鼓励更多农户发展养殖产业,由政府投入在寺湾村修建了专门的养殖场,免费提供给村民养殖牲口,农户只需要承担很小的一部分占地租金。
对于互助社借款,在本报记者走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便是“手续便捷、放款快、利率低、还款方便、灵活度高”。通常第一天借款的社员,当日或次日便可以拿到钱。而由于金额较小,农户的借款通常在资金可以周转开的第一时间便会还款,所以互助社运行一年多时间,还款率达到了100%。
马什子告诉记者,农户为了使自己的信誉度不受到损伤,只要有钱,即使借款未到期也会提前还款。
事实上,在临夏当地,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不仅受到了当地贫困村民的欢迎,更让一些企业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所以,当互助社成立之初需要企业注资带动时,作为国家畜牧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的甘肃康美集团,在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建立之初便为康美县丁滩村和丁沟村共注资25万元。康美集团董事长师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康美集团在甘肃省属于畜牧龙头企业,应当起到示范引领号召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互助社,把互助社做大,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从脱贫到致富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制约
像马什子这样一人致富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发家致富的现象在临夏并不是个例。同样位于临夏县新集镇寺湾村的赵文玉的制香厂不仅通过互助社资金发展制香产业,更是带动同村村民加入制香厂共同致富。
走进赵文玉的制香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院子一个又一个的晾晒网,走上前一看,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根根用于寺庙祭拜、祈祷而用的立香。赵文玉告诉记者,十年前自己曾手工制香,每月微薄的收入只够勉强度日。后来去了砖厂打工,由于感到没什么发展前途,赵文玉产生了重操旧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2013年,听说临夏州成立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赵文玉马上加入进来并成功从互助社借到两万元,加上从“双联贷”贷到的10万元和多年来自己的积蓄,制香厂终于筹建了起来。
说起制香厂的效益,赵文玉难掩喜悦之情,“制一网香可以赚5毛钱,一个月可以生产10万网,一个月的纯收入就在3万元左右。”制香厂将制成的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宁夏等地,销路很好,市场供不应求。
制香厂发展起来,也直接带动了周边的村民脱贫致富,一些村民们家里没有农活时就来厂里手工包香。李阿姨是厂里做的时间比较久的工人,她告诉记者,“包一包香可以赚7分钱,现在一天大概可以包500包左右,一个月大约可以收入1000元左右,家里有农活时就不来了,时间也很自由。”而对于加入互助社这件事,李阿姨笑着摇摇头,“没有那个需要,这样打工挺好的,没有时间限制,也不辛苦,做到下午5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
同样成为致富带头人的还有位于临夏县新集镇的临夏红枫制鞋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该公司总经理田彩红向记者介绍说,“自己的公司于2014年4月9日正式开业。之前因为资金不足,一直是家庭小作坊式发展。2013年3月份加入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后,厂里合资的三户农民共借款8万元,扩大了厂房,现在共有工人22名。”田彩红告诉记者,之前制鞋厂每年纯收入大概3万元左右,由于2014年厂子刚开业不久,新招来的工人手艺还不熟练,生产的数量有限,所以预计2014年能赚15万元,等到来年工人熟练后,一年稳定收入可达30万元。
田彩红还告诉记者,厂里还招了一些村里的人来打工,按件赚钱,工人们如果家里有事可以不用来,即便如此,工人每月平均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对于参加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田彩红表示,“加入互助社后不仅收入有所增加,在资金运转上也更为灵活。”
本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户对于加入村级产业互助社均是拍手称赞,表示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贷款便捷、还款容易,真正解决了贷不到钱或贷款难的贫困农户的发展问题。但同时记者也发现,很多农户都表示目前互助社可借款的数额太少。
“现在制香厂受困于资金不足迟迟难以再扩大发展。”赵文玉指着满院晾晒的香告诉记者,一批香晾晒需要2-3天,由于资金量不够,厂里晒香的网子严重缺乏,现有的1500个网子不能滚动使用,只能晒干一批做一批,因此,每隔几天厂里的机器都要暂停几天,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田彩红也表示,“现在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的进货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未来还想进一步扩大厂子,把村里的妇女都招来,一起致富。”
“现在互助社最关键的是缺乏资金,农户能借到的钱太少,将来如果资金进一步增加,农户借到的钱越多对生活改善的帮助越大。”临夏县新集镇镇长马俊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未来互助社发展,马俊满怀憧憬。“现在大家都说互助社是农民自己的‘土银行’,而我们的希望是将来互助社可以办成真正的银行。”马俊对记者表示,现在互助社的资金平台主要是面向贫困群众的小额资金借款。等到以后大家都发展起来了,百姓都脱贫了,我们就可以发动富起来的人将闲置的钱存到农民自己的银行里,带动农民发展更多富农产业,让农村经济真正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