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二等公民观察:柯柄生:我国的农业问题,现状与前景

2014年11月12日 综合新闻 ⁄ 共 1069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秀英转自人民网

非常高兴和荣幸参加本届大会,并做有关农业问题的报告。今天上午各位领导的讲话我体会到,农业问题在我们今年的科协年会中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不仅在领导的讲话中多次听到对农业问题的重视,今天下午还看到了科协颁发了周光召基金会农业科学家奖,这都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激励。我也非常高兴的看到,七名获奖的农业科学家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讲这个题目在今天的会场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我们的所在地是河南。中国的农业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下面的报告中更多谈的是挑战而不是成就,因为我讲的不是过去30年,而是现在和未来。

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重大意义。第二个问题,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前景。第三个问题,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

一、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重大意义。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是从一个学理的角度讲,而是出于思考农业问题的意义。看一组数据,这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图)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看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按照份额是下降的,无论是GDP的份额,人口的份额、就业的份额、贸易的份额,乃至在消费者支出的份额都在下降,但是它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并没有改变。请大家注意两个数字,一个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现在只有11%了。而在就业中的比重仍然占到了41%,这两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41%的人创造并分享了11%的财富,这是中国农民收入问题、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基本的根源。这个报告中最后两行的数字,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家庭开支的比重,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是36%,对于农村居民来说43%。占的比重仍然比较高,这也是农产品对于通货膨胀的贡献率比较大、比较显著的基本原因。

份额下降了,但是农业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体现在近年来党和国家工作对农业以及农民农村问题特殊的地位。2004-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接连发了五个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农业问题。而五个一号文件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三个突出强调农业问题。2005年一号文件强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问题非常严重。十七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我们相信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农业仍然是重要的主题。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的强调和重视农业问题。要理解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就要理解农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发展农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多,但是这么多农业问题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农产品的数量问题和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数量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除了本身的品质之外还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重要。近几天媒体讨论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三鹿的奶粉中含有三氯氢胺,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禽流感、疯牛病、口蹄疫等等都造成了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所有的农业问题具体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归纳一下无非是两个问题。

我们国家的农业问题之所以现在面临很严峻的挑战,压力很大就在于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没有解决得很好。数量问题,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的看到了这样的问题。农业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无论是农产品的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都是事关整个国计民生的问题。这样一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我们可以少修一万条路,可以少修十座桥梁,但是粮食的生产要减产5%你试试看,影响是全局性的,不是某一个省的,而是全国的,不是农民的,而是全社会的。而且它是可以造成危机的事件,是急迫性。今年上半年猪肉涨价问题以及现在全世界的粮食危机问题都可以看出这种急迫性,它不是和缓的,它带有一定的危机性,不解决不行,是迫在眉睫的。

新时期农业的发展除了是基础的吃饭问题、工业的需要以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之外内容也在扩展。我们把农业的功能做了归纳,归结为五个F:食物(food)、饲料(feed)、纤维(fiber)、燃料(fuel)、休闲(fun)。它满足了工业和原料的需要,其他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凸显,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燃料,用农业生产燃料酒精和生物柴油。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概括的说,前三个功能和发展中国家更密切一些,后两个功能在发达国家更突出一些。

发展现代农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意它具有一系列重大意义。一个是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保证工业原料的基础,四是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五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举出非常多的实例。

中国的农业问题跟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有相似性,但是我国的农业问题在研究和考察和进行农业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或者说特点。首先是长期性。在我国存在正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另外一个矛盾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现在还有两亿多农户,每个农户的平均经济规模非常小,相当于美国的1/400。同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相比也仅仅相当于他们的1/3左右。我们即使把现在的农民一半挪出去,或者2/3挪出去,我们的规模扩大了两倍,仅仅和现在韩国、日本的规模差不多。预计到2020年是无法达到的。毕竟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农业的规模还有萎缩的现象。国际性。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调,中国人对粮食问题的国际性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粮食问题和农产品进入问题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中国威胁论的证据。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含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需要进口的话,没有那么多足够的数量,对国际市场是很大的数量,对我们是很小的数量。韩国的大米只有几百万,对我们来说只占百分之几。大国效应的第二个含义是,中国只要一进口,世界粮价就上来,进口什么什么都涨。美国的学者做数学模型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这些贸易商都很傻,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偏偏进,国际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偏偏出口。实际上把因果关系弄反了,一说中国要进口,纽约、芝加哥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价格一下子就涨。公益性。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目标,发展农业,产业政策是目标。现在中央有关部门正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制定非常庞大的计划,据我所知河南的目标是要增加河南粮食产量三个亿,为此国家将拿出一大笔钱做建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农产品的保障问题,那是政府的目标。那并不一定是农民的目标,对于国家来说,我需要足够的粮食,但是对于一个一个的农民来说未必有这样的需求,他要把三亩地、五亩地种什么、干什么获得的收入最多,他是这样想的。农民种粮了,它们也许高产也许不高产。很多地方经济非常的好,因为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一天挣的钱远远超过种地的钱。南方很多地方田不种了,冬闲田对发展农业非常好,但是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兴趣,因为投入太多,收入太多,所以政府目标和农民目标之间有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不管是否承认都客观的存在。

市场机制的有限性是政府扶贫的必要性。很多事情靠市场可以解决,修高速公路可以收钱,建桥建好可以收过桥费,农业很多基础设计建设靠市场是不行的,也很难引进外资,因为外商无利可图,完全靠市场经济的机制无利可图,所以有公益性。为了解决市场机制干不了和干不好的事情,政府就必须要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或者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或者教农民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的素质,所有这些都是要国家财政拿钱。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理论认识问题,政府目标与农民目标、数量与价格、长期与短期、生产与储备、生产弹性等等。农业问题如此之重要,它有这样一些特点,我们现在的农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我们未来发展的前景到底如何?这是我们国家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农业系统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实现粮食大丰收,也可能实现创记录的五年大丰收。但是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需仍然有较大的缺口。拿粮食来说,不同机构研究测算的结果有的说缺口是200亿斤,有的说300亿斤。有一个缺口在座的各位可能感受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需求有关,看看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2007年同2005年相比肉类产量连续两年总减产11%,猪肉减产14%,分别是877万吨和722万吨,每生产一斤肉需要若干斤粮食,大概3.5-4斤的饲料生产一斤猪肉。少生产了这么多肉就节省了相应的饲料粮食,大概有500亿斤左右。2006、2007年还生产2005年同样或者更多肉类的话,今天的粮食价格绝不是今天的样子,因为需求要涨出来几百亿斤。

我们还要进口大豆,进口数量是3000万吨,可能有人不明白3000万吨是什么概念,世界上大豆的生产总量差不多6000万吨,差不多一半的大豆都被国内买来,现在市场上消费的2/3都是买来了,和棉花的情况类似,现在有1/3的棉花都是进口的。换一种说法,假如我们去年没有进口这么多的大豆,没有进口这么多棉花,我们国内自己生产需要多少土地呢?我们需要额外拿出3亿亩土地,我们现在的耕地总面积是18.3亿亩,播种面积是23亿亩,不进口这两种产品,我们要额外拿出13%的面积,我们到哪里找这13%的面积呢?国内市场价格变化。近两年猪肉价格是整个物价上涨的排头兵。猪肉价格在过去的两年中是大幅度的上涨。今年3月份以来是稳中有降。猪肉的生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导致猪肉价格大规模的上涨。这是肉类生产减少和价格上涨的影响。对不同的团体影响不一样,首先影响的是消费者,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关注的是价格,但实际上当数量减少的时候影响的不仅仅是价格而是低收入消费者他的消费数量。肉类总产两年下降了11%,猪肉下降了14%。进口可以忽略不极,通过补贴会不会起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一条是对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包括城市大学生给予补贴。其实这个政策当然是关爱弱势群体的,从感情上我是拥护和赞同的,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我觉得这个政策不会起多少作用。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涨价的原因是因为数量少,数量少了14%和11%,又不能进口,所以我们这13亿人中注定要有人少吃这700多万吨的肉,谁少吃,只能是低收入阶层。因为补贴20块钱、30块钱,开始消费者很高兴,拿着这个钱继续买猪肉,给他一个概念,去年吃这么多猪肉,现在拿着补贴仍然可以吃这么多肉,但实际上市场没有那么多肉。低收入消费者拿着这个补贴还是跟高收入者竞争猪肉,只能进一步把猪肉价格抬高,抬高到低收入消费者认识到拿着补贴没有用,还要减少消费,少吃肉才行,再怎么加补贴跟高收入阶层相比还是不如人家,高收入阶层不减少消费只能是低收入阶层减少消费,因为市场总量少了11%,只能有人少吃这11%。

要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农产品供给的价格问题,不是在价格问题上做文章,不是补贴消费者,而是赶紧把生产搞上去,只有生产上去之后才是对穷人的真正爱护,否则拿着补贴照样没有用。 粮食情况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度上涨。可是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图为今年的3月份的情况,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翻了一翻还多,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大体上是稳定的。为什么?有几个原因:一是连续四年增长。2007年比2003年增产1400亿斤的粮食,这是非常大的数字;二是出口受到了限制。现在每出口一吨粮食至少能赚到一千块钱,按照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比价情况。我们除了对港澳台有配额之外,其他地方有配额的发放限制,还有一些地方提高了出口的关税;三是需求方面也受到的限制,一个是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减少,减少了对饲料粮的需求;四是发改委出台了政策,限制利用粮食作为原料生产生物原料。尽管四年粮食增产,但是2007年粮食的生产水平同1998年相比仍然还是低的。

大豆的情况,在国际市场上跟其他粮食一样都是大幅度增加的。国内的发展趋势跟国际上基本同步,大豆的情况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基本同步。国际食用油的情况,国际市场大幅度上涨,国内市场也大幅度上涨。食用油也是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情况跟粮食的情况,和水稻、玉米的情况不太一样。最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大豆是随便进口,植物油的进口也是高度一体化,没有配额的限制。另外大豆的关税从3%降低到1%,食用植物油的进口税也降低了。还有一个原因,进口在国内消费的比例很高,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2/3,进口植物油占消费量的1/3以上。这样国内的价格依然跟着国际市场走,因为政府没有办法清理这个市场。

中国的农产品自从入世以来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进口和出口都在增加,因为进口的幅度很大,从原来的顺差变成逆差。如果按照WTO的口径,把水产品扣除之后这个顺差的份额更大。

再看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或者叫生产。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是持续的,是刚性的,是不可逆的。不管政策好坏,不管老天爷高兴不高兴,不管农民积极性高低,对粮食、棉花等食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据有关方面的测算,人口增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增加,每年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大概在80-100亿公斤。对此我没有看到有谁提出异议,这个趋势非常明确。如果把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加进去,尤其考虑到生物质能源之后。河南的一个农民企业家用大豆生产出纤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如果把这个技术商业化的话会推出更多的产品。质量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刚才介绍了肉类的减产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和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粮食上,那比猪肉的影响大很多。道理很简单,如果少吃肉还可以忍受,但是粮食不可少吃。根据各个方面的测算,中国人口总量测算以及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因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消费结构不一样,算总帐城市人口消费的粮食是比农村人要多的。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等等因素粗略计算,2020年我国的粮食要新增加490亿斤,平均每年增加60亿斤。需求的趋势应当说是确定的。

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决定生产无非几个因素: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农民。耕地现在已经无可争议,我国的耕地面积只会是不断的下降,我们号称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无论怎么严格,只能是下降的速度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我们还要建很多的桥和路,大部分都是在地上,当然不都是良田。现在可耕地的质量的下降。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政府目标和农民目标有矛盾,政府目标还要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河南省政府跟党中央、国务院的目标高度一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但有的省份没有这么重视粮食生产,为什么?每把一亩土地由农业地变为非农业地,意味着招商引资,意味着GDP的增长,意味着土地出让金的获得。2006年全国官方的统计,地方政府通过把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低价进高价出,净赚了2000多亿,所以地方政府在卖地方面还有很大的积极性。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严厉的措施力求控制这个趋势,但是总量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所以总理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确保18亿亩的红线。

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和污染也是公认的事实,有大量的数据证实这一点。生态环境,国家环保总局讲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灾害严重。耕地、水资源和生态三件事在一起考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外来力量,靠扩大面积,靠扩大自然资源的投入量这条路大概已经走到头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水资源的约束下提高它的利用效率,提高单产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提高光电资源的利用效率。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希望在于科技。近些年来农业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国际纵向相比我们非常惭愧,我们农业科技力量不会像造桥工程那样有那么多世界第一,当然我们也有一些世界第一,不是特别多,不是农业科学家不努力,而是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投入太少。

今天上午讲到了全国的科技投入占整个GDP是1.6,农业占多少?是0.5%,而且农业科技有很多周期长、投入大的因素。所以科协是充分认识的农业科学家的不容易,所以今天上午单独拉出来表彰了7位农业科学家。基础设施有改善,但是仍然非常薄弱。靠市场机制不行,靠农民自己有困难,国家投入有没有?有,但是和别的国家相比差太多。农民太需要文化技术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太低,37%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靠他们搞现代农业,用现代技术真的很困难,这是5亿农民的总体数字的比例,如果5亿农民其中2亿读过高中、读过初中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就更多了。

粮食生产徘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总面积减少。稻谷生产跟九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差不多。十五年过去了。小麦生产发展情况与稻谷情况差不多,感谢河南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做出的贡献,河南有两个国家一等奖都是来自小麦。玉米单产提高的比较快,面积也扩大了,本身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中国的人均粮食生产量有380公斤,河南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河南不到1亿的人口,平均每个人口生产粮食500公斤,而全国只有380公斤的水平,河南在这个方面为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未来粮食生产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因素。物质成本在提高,化肥涨价、农膜涨价、农药涨价,涨价的幅度都在30%-40% 之间,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什么环渤海地区种棉的面积不断的下降,因为种棉花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因为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劳动力减少值得单产的数目减半。85年到95年平均每年增加5公斤,95年到2005年每年只增加2.7公斤。按照我刚才说的需求增长要求,我们需要每亩每年必须增加4公斤才行,还是有差距,这个任务比较艰巨。

(图)改革开放三十年,前二十年的趋势很好,近十年有改善,但是改善的速度放缓。农业科技人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这条曲线,让这条曲线的坡度更猛一些。国际市场的价格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农产品成本的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是长期存在的。

三、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总体来说,无论是粮食问题还是其他农产品也好,有四个方面。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讲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讲数量问题。首先还是加强国内的生产能力。这是一个根本,这是一个基础。道理说起来大概没有人反对,但是请大家记住,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我们国内的生产能力,因此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地方政策都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确保粮食的单产每年都增加2公斤以上。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前面讲的是种植业,现在讲畜牧业。如果转化效率提高10%,就相当于增加2000多万斤的粮食,这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工作,改善我国饲料、饲养、动物疫病防治的工作。

引导消费结构,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通过一些媒体的宣传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增加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的消费,多消费一些蔬菜、水果、水产品。我们国家稻米的供给将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尽管所有的国际机构以及绝大部分国内的研究机构都预测未来20年中国仍然将是大米的净出口国,但是我个人和我原来工作的单位经过研究之后觉得不太乐观,道理很简单,我们的水田数目在不断的减少,所有的南方省区传统的水稻生产地区稻田数目在下降。唯一一个增加的就是黑龙江,吉林有一点。而对水稻、大米的需求弹性很小,南方人吃大米的传统习惯轻易的难以改变,而越来越多的北方人习惯吃大米,要引导消费结构的调整。进口大米对我们来讲不要有太大的期望,全世界的大米只有很少的数量,小麦的出口量是1.2亿吨,绝对数量都不大。

适当进口弥补不足,主要是适当进口小麦和肉类。整体的目标使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谷物的自给率保持在95%,这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粮食问题没有任何弹性。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粮食价格上涨5%或者像国际市场那样翻了一番的话,那我们国内是什么情况呢?很难想象,这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不是不能出现的。尤其是WTO谈判受挫了,本来从学者的角度认为WTO谈判一个重要的症结是农业补贴,现在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补贴减轻应该有助于促进WTO谈判,但是没有这样,其实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粮食安全放在国际贸易上,一遇到粮价上涨大家都拼命的限制出口,不光是我们国家限制出口,南亚一些国家、南美一些国家都限制出口,使得国际市场的价格都暴涨,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问题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部署,去年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今年一号文件说的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很重要的讲话,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的重要精神。

说一下现代农业,我跟地方同志接触,发现很多人偏离了现代农业的本质而只针对形式来说,老强调什么是现代农业,通过发展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实际上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的认识是,它是世界农业已经达到了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发达国家的农业就是现代农业的概括。农业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有的中西部领导说,我们这个地方发展现代农业还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是东部地区的事情,这是一个误解,任何一个地方都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就是不断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只要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向着现代农业方向推进了一步,有进展就取得了成就。 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2007年1号文件用了六个“用”来说。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说到底,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办法,再好的设施和装备最后都要靠农民来使用,让农民进行生产才行。

在市场经济下发展农业主体是农业生产者,但是政府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责任一个是要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在一些设施上给农民补贴,提供公益服务,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要尊重市场的规律,防止强迫农民,越俎代庖,避免瞎指挥。 这就谈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农业由于本身的特点需要政府的投入,这五个一号文件和八十年代五个一号文件相比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八十年代五个一号文件就是放权,解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问题,不涉及到太多国家财政的投入。但是近五年来的一号文件更多的是花钱的问题,政府如何花钱为农民办事,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前五个一号文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五个一号文件是通过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近几年财政支出的特点,总量大幅度增加、比例下降,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水平还是偏低的。统计年鉴数据,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支出比例不合理,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中2006年是3500多亿,很多是不与农业有关的,最长的几条基本建设、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跟农业有关,但是跟发电、城市用水都有关。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是对国家的粮食企业的补贴,国家粮食企业储备几千亿吨的粮食,利息的占用,管理费都在里面,这跟农业有什么关系呢?农业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税之后地方政府和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中央财政拿钱给他们补贴,这些是和农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都算农业补贴。发达地区中央财政钱少可以地方补,江苏的苏州市很有钱,有些村庄也很有钱,可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国有很大的区别,北京、上海很高,人均7000-8000元,全国平均1000元多一点,河南省大概是700-800元,河南这种地方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让河南省自己想办法投入取得300亿斤的粮食增加目标我觉得困难太大,不是省委书记、省长不努力,而是确实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多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类似的情况,因此,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现在还有一个支出个人觉得不太恰当,一方面总量比较少,另一方面真正用在农业的钱中所有的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当年投入当年有效。包括价格补贴、种粮补贴,这些钱给农民他们很高兴,种粮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今年补完明年还要补,否则农民就没有了积极性。一大类是当年投入,长期有效。农业科技的投入之后如果有新的成果,出了新的品种,可以永远的种下去。对农民基础设施的投入,修一个堤坝、水库之后至少用十年、八年的维护,还要对农民的培训等等。这样的投入是当年投入长期有效的,现在支出中当年投入、当年有效的政策占80%,长期性的投入比较少。在如此高度重视“三农”,重视农业、重视科技的情况下,农业科技的平均投入强度只有0.5%,比印度还要低,低于1%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水平在2%-3%。上一个五年期间,科技部把对农业的投入增加了三倍,但问题是基数太低,这些年增加虽然很快,但是基数太低,另外跟整个国家农业发展需求相比是太低了。我不否认过去五年、六年或者十年、八年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这确实有大幅度的增加,从农大也可以感受到。十年前我在农大当副校长每年科研经费只有几千万,去年达到了4个亿,几乎年年有涨幅,这是整个国家农业投入的一个缩影,但我要强调的是还是远远不够的,要继续加大扶持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体制,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三中全会还会做出系列的部署,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我们农业投入要法制化,靠文件是一个办法,但是随着整个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要制定法规,政策措施体系要兼顾短期和长期。国家的钱往哪里去,重点要放在提高能力上,放在物质装备、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基础、土地的改善、农民培训、科技支撑、技术推广、公共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国家农业长期的发展将会起根本性的作用。

我们国家的农业问题不是去年、今年或者明年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农业问题的挑战将在长期内存在,因此我们为此要做出的努力也将是长期的。我想在农业战线上、教育战线上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同时在这里也呼吁社会各界对农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