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锋转自FT中文网
《市场高于毛泽东: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著,国际经济研究所出版,建议零售价17.5英镑或21.95美元
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实际上等于向私营企业家发出了入党邀请。这是关键的一步,后来,对这些选择在国企之外另辟天地的私营企业家,中共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国企曾经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5年过后,中国内地日益庞大的私营企业家队伍中足有三分之一选择了入党。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中共这是在拉拢资本家。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共这样做反映了新的现实,即中国越来越倚赖企业家创造增长,而增长反过来赋予了中共执政合法性。
“中国在改革年代(始于1978年)的经济崛起,大体上是关于市场和私营企业地位提高的故事。”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拉迪写道,“私营部门如今已是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和出口的主要驱动因素,近年来甚至开始起到了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作用。”
这样描述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源,既与人们的直觉相左,也体现出谨慎的乐观。拉迪通常不会夸大其词,也没有意识形态倾向。他仔细研究了大量数据,打破了这样一种普遍印象:由于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包括优先获得贷款,如今国企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牢固。许多关注中国的观察人士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推出的刺激政策巩固了国企对经济的把持。但拉迪的结论迥然不同。他指出,私营部门产出远远超过国企,一个原因恰恰在于如今前者获得贷款更容易了。
2012年只有30%的银行贷款流入国企,这个比例曾经达到60%。事实上,国企对经济的拖累非常严重,它们的平均资产回报率甚至低于它们的资金成本。从1978年到2011年,国有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从75%降到了25%。
相形之下,2010年,私营企业占到总产出的三分之二,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占到总就业的75%。私营企业也大举进军股市,占到同年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以上。
任何人只要参观过华中地区的老钢铁厂或老化工厂,都不会对拉迪这一有力结论背后的数据感到意外。但紧接着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问:人们的普遍印象为何跟真实情况有如此大偏差?部分原因在于国企往往引人注目,它们在一些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说,烟草产品的利润那么高,北京方面为什么要让私营部门进入这个行业?类似的,中国政府(如其他国家的政府一样)仍然把控着具有重要地位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但即便是在这个行业,不同企业的境况也迥然不同。
中海油(CNOOC)的效益比中石化(Sinopec)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好得多,因为中海洋更年轻,对过去和现在的工人没有那么多义务要负担。
《市场高于毛泽东》一书之所以显得乐观,是因为该书对中国持续增长抱着希望——既然这个趋势尚未结束。零售、金融和医疗等许多服务行业仍然牢牢掌控在政府的低效率之手,如果政府能放松对这些领域的掌控,潜在增长率以及增长质量都将得到提升。拉迪的乐观,与许多关注中国的观察人士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甚至是警告形成了对比。
拉迪提到了一个最鼓舞人心的迹象,即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等互联网企业让中国变得更公平、更繁荣的潜力,尽管他并未在这方面着墨太多。这些互联网企业给国企带来竞争,为因户籍限制无法迁入城市的乡村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本书对中国私营企业崛起的论述颇富见地,书中许多地方应会让那些对中国怀有良好愿望的人感到欣喜。
本文作者为英国《金融时报》国际金融首席记者
译者/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