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二等公民观察:广东新一代农民工:”我与父辈不一样了”

2014年08月12日 综合新闻 ⁄ 共 312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秀英转自中国网

新闻背景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专程到东莞看望农民工。他说:“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广大农民工弥补了广东省劳动力资源的不足,支撑着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号召各界尊重农民工,善待农民工,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8人一间的宿舍带洗手间,食堂热乎乎的饭菜有汤有肉,宿舍楼下就是篮球场和娱乐活动室。

“像大学生的宿舍呢!”王新军大开眼界。自从7年前离开后,广西贺州的王新军今年春节后再次回到曾经打工的东莞厚街———女儿硬是要出来打工,他有点不放心,跟着来看看,顺便拜托老工友张婷妹照顾女儿。老工友的变化也让他吃惊,因为技术好、经验丰富,张婷妹当了主管,工资涨到每月近2000元,厂里还给她买了社会保险。

2006年春节过后,珠三角地区还有一个不小的变化王新军没有发现,而他的女儿和伙伴们却亲历其中———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农民工开始“用脚说话”,对企业进行选择;企业老板们开始用待遇吸引人,用情义留住人;全社会在共同营造一种氛围,敞开胸怀迎纳这支劳动大军。

据统计,目前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有2200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超过1600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自改革开放起就接纳了全国最多外来工的广东,如今依然保持着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珠三角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尤其突出。改善农民工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已经是从企业到政府的共识。而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们,在他们挑企业挑老板的时候,也正面临着一个考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真正加入产业工人的队伍。

一位今年20岁、来自湖南农村、因读不起高中而来广东打工的小伙子说:“我的一切都与父辈们不一样了。我不打算再回农村娶老婆生孩子。我有知识有文化,我要学会一门技能,在这里扎根。”

企业以待遇留住农民工

进入2006年,广州市劳动部门的最新调查显示,今年企业给外来工开出的月薪基本在1000元左右,较2005年开春高出3成多。而在王新军离开广东回老家的1999年,他的工资只有560元。

这些情况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得到印证。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东莞厚街开厂的老板阿富说,这两年周围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工人的待遇,从1995年到现在,工资提高了400-500元,以前工人住的“大通铺”开始改成套间。这个春节,阿富也利用假期把厂里几十人一间的大宿舍改造成了8人套间,每间都带有洗手间和冲凉房。珠三角的老板开始习惯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招工方式:来了工人,带他们参观工厂、宿舍,尝尝饭堂的饭合不合口味,留不留下来是工人说了算。

春节过后,各大工业园区的招工广告也显得很有人情味。在广州南华工业园和其它一些工业区我们看到,工厂纷纷承诺“每月发工资时间准时”、“年终不压工资”、“公司自备饭堂、宿舍”、备有“夫妻房间”等。有学者说,某种程度上,2003年前后珠三角地区发生的“民工荒”,推动了企业用工环境的改变,同时还修正了一些理念,比如,外来工不再是打工机器,低工资、低福利吸引不了他们;新一代打工者需要的不仅是经济收入,他们还需要人文关怀。

可以说,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变化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多元化有关,也与新农村建设和一系列利农政策出台导致劳动力流向变化有关。而在此期间,政府的种种作为,无疑在引导这个地区提升用工竞争力,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各界以真情善待农民工

外来工的待遇和权益保障、外来工子女就学等等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广东省政协委员王竹立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后,在前不久的广东两会上建议,尽快降低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让他们打得起官司。

据了解,为了完善外来工权益维护的大环境,广东先后出台了10多个与农民工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提出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2005年出台的《广东工资支付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作出规定。珠三角各地还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大对欠薪查处的力度,深圳对恶性欠薪企业采取司法手段,广州向社会曝光欠薪企业,东莞专门设立了建筑工程定额人工费专户来保障工资支付。据了解,近3年来,广东劳动监察部门共为300多万名农民工追讨回工资20多亿元。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福利”这个过去多用于描述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待遇的词,开始频频出现在广东各级政府和用工企业的话语中。有关部门正在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办法;各种社保也向外来农民工敞开了大门。在广东这个全国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地方,农民工参加工伤、养老、医疗保险人数的比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在深圳布吉,外来工每人每月缴纳7元就可获得日常的医疗服务。有关部门透露,对外来女工的生育保险和外来工子女的大病保险也在计划和调研之中。2005年,广东省各级工会筹措资金2亿多元帮助农民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更难得的是,采访中发现的种种细节,已经让我们看到城里人对外来工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以往对外来工习以为常的漠视甚至歧视开始引起声讨。

在广州市郊的棠下村有不少工业园,大量外来工居住在村民的出租屋中。这个村的一个小公园门口不知从哪年开始挂了一块牌子“非本村人不得入内”,前段时间引起了市民和当地媒体强烈不满,认为这样的牌子显然是对外地人特别是对居住在这个村的大量外来工的歧视。当地民政部门也对此发表评论:“这种做法不符合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原则。”

政府以技能培养农民工

技能已经成为农民工进城最重要的敲门砖;技能培训,是农民工彻底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必由之路。

2005年,梁南雁从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奥迪斯电梯公司的一名员工,这个粤北贫困家庭的孩子当月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超过了他家全年的收入。从1998年开始,广东采取“智力扶贫”的方式,由省财政每年资助一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免费进技校学技术,如今,先后有2万多名农家子弟免费就读技工学校,超过6000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此成为技工和高级技工。受惠于这种方式的家庭如今扩大到每年1万户。

进入2006年,广东产业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的装配业开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广东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广东各地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量缺少技能的农民工出现,开始形成普工过剩、技工短缺的劳动力供应局面。这种情况引起广东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目前中国产业工人重要组成的农民工,如何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负责人说,加强技能人才培训今后将成为广东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据了解,目前广东已建成综合性培训基地127个、创业培训基地1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0个、农村劳动力对口转移培训基地80多个。各项倾斜政策之下,一大批农村青年获得了技能培训经费补贴,年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广东农村贫困家庭子弟得到了全免费培训、职业鉴定和推荐就业的机会。通过“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已经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2.6万人。

……

对王新军的儿女们来说,他们面临的不再是父辈遭遇的恶劣打工环境,而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的考验,真正加入产业工人的队伍。

广东正在进一步做好接纳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准备,新一代农民工,你做好成为产业工人的准备了吗?(本报记者邓圩)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