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私营企业观察:民营银行难以撼动银行业

2014年03月12日 综合新闻 ⁄ 共 183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杨锋转自博讯网

传闻已久的民营银行昨日终于落地,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介绍,目前已经确定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每家试点银行不少于2个发起人,共有十家民营企业获许参与此次试点方案。允许民营企业设立银行本身注定会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历程上的标志性事件,而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企业入选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正如我在《对互联网金融的误读和正见》一文中指出的,银行业的牌照对于大型互联网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壁垒,它们可以通过发起设立或者收购的方式获得。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两家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就拿到了试点银行的机会。

为何对银行牌照趋之若鹜

一个小插曲是,此前呼声颇高的苏宁云商意外落选首批试点,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媒体直言,苏宁有借民营银行概念炒作股价的嫌疑。不过,苏宁旋即公告自己确实已经提交了申报方案,不存在虚假陈述。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对银行牌照趋之若鹜?

如果我们看一下已经上市的中国银行的市值,会发现它们多在净资产上下波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银行的发起人一样的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这些银行的少数股权,那么,我们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力自己去办一家银行呢?能力圈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6%,这还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减速之后的数据,之前更高。因此,在中国经营银行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生意,别看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7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5%的上市公司仍然非常罕见。也就是说,从交易的角度看,中国银行业的估值虽然没有吸引力,但是从长期持有一项生意的角度,中国银行业的回报率却非常可观。关于中国银行业有多么赚钱有一个直观的数据,在《财富》公布的中国500强排行榜上,银行业的总利润占到所有上榜公司约50%。

其次,购买上市银行的少数股权无法实现自己的企业战略。中国上市的银行多是国有控股企业,只有民生银行是个例外。因此,企业投资这些上市的银行,只能作为财务投资者,无法深入界入银行经营,更没有可能将自己的实业资源与金融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同时,民营企业收购非上市银行的多数股权在中国也有诸多限制,实施起来也不容易。

第三,银行业是一项高杠杆的生意,资产的质量是关键,而外部投资者一般很难了解银行的资产质量,这大概也是让民营企业对目前估值不高的上市银行却步的原因。

第四,对于某些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巨擘来说,进军银行业是拓展自己业务版图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政策许可,它们肯定会尽力拿下业务发展所需的金融牌照。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阿里巴巴正在收购与余额宝合作的基金公司的多数股权。而这次拿到试点的两家互联网企业,其实它们或早或晚都要拿银行业的牌照,否则无法充分开展被寄予厚望同时想象空间又无限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金融业有百业之母之称,银行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而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更显重要,因为中国直接融资市场还不够发达,大部分企业都不能上市或者直接发债融资,它们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几年前,中国银行业在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仍然保持在50%以上,如果加上从银行业转移出去、与银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其他间接融资,估计中国的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超过70%。

会形成余额宝式的冲击么?

互联网公司开银行是不是会像余额宝一样对银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呢?我以为这种现象基本不会发生:首先,从牌照和监管的角度看,就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在发起这些民营银行时设定的目标就是对原有金融系统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取代。比如银监会明确要求这些试点银行“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有限牌照”。

其次,我认为即使给了互联网企业全业务牌照,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对传统的银行业形成大的冲击。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做银行业还有一些明显的能力短板。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无非是从公众吸收存款,然后将之贷给有资金需求且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银行赚取存贷利率的差价(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很低,就不讨论了)。这个商业模式要求银行面向两类用户,一类是资金提供方,即存款的公众,另一类是借款的企业或个人。互联网企业多是以消费者导向的,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因此,我相信互联网企业办的银行在服务个人客户方面会做得很好,但是,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则不足,尤其是如何确定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方面,我认为还需要一个学习和证明自己的过程。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