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共欺诈观察:从保障房开工“大跃进” 看“中国模式”数据造假

2013年09月25日 综合新闻 ⁄ 共 446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姜洪波转自才识网

 统计注水,一个敏感的词,近10年来,一直都未曾离开公众的视线。
2001年,湖北省英山县一位干部上书国务院,直陈统计工作造假触目惊心:国家要求数据提供者反映真实、准确的数据统计资料,人民也呼唤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得以贯彻,然而我们英山县、乃至更大的范围,十几年来,在统计工作中,年年玩数字游戏,天文数字无限膨大,“假大空”花招层出不穷,20世纪50年代的浮夸风死灰复燃,越刮越猛,人们所编的“统计加估计,一级骗一级”等顺口溜,是对统计工作的真实反映。
至今,很多与公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数据与普通民众的感受相去甚远,从而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工资“被增涨”、房价“被稳定”等热词,统计数字中水分含量究竟有多少的疑问,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
数据造假--保障房超额完成任务惹质疑
6月初,有媒体披露,截止到5月底,全国整体开工量仅约今年计划的三成。时间与任务进度明显不同步,让希望通过保障房实现安居梦的广大群众颇感担心。然而,从6月下旬开始,各地却陆续发布出让人振奋的数字,许多省份均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据媒体报道,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而更突出的陕西省,除计划内的790个项目外,还超计划开工9个,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开工的保障房数量激增,明明是好事,为何人们又盼又疑呢?有评论说,各地在公开保障房建设数据时不应仅提供一个总数,还应该详细列出其中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各有多少。
新式的跃进:保障房开工数字之谜
只消半个月的功夫,全国保障房从三成跃进到了九成甚至个别省市有超计划开工的,在房地产专业人士看来是天方夜谭,在普通公众眼里保障房开工数字的变化也难以令人信服----一片小区的开发从规划、征地、招投标和开工等环节在半个月内走完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保障房开工数字对地方政府来说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承诺。按照中央规划,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计划开工1000万套,且必须在11月之前完成。对于完成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各地在完成的压力面前能够选择的是“开工”,箭上弦后再决定是“发还是引而不发”。
各地保障房建设统一面临的问题都是在资金问题上,保守估计用于保障房的资金有“近三分之一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市场筹集”,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也只能解决三分之二的问题。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问题更加凸显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因财政体制所产生的矛盾,也为地方政府暴露自身债务问题制造了种种不利的条件,面对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强势承诺,数据上的掺水也就在所难免了。
保障房融资问题虽然被各界舆论探讨出多种可能性,但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抑或金融债券的热情都不高,证券化的途径融资观点提出后也没有人拿出一套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扩大债务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各种问题的纠结变成了对房地产调控本身的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中国保障房建设到底是一场乌托邦运动,还是基于事实的民生壮举”。
中国商品房进入经济层面后,房地产市场恶性一面促生了政府在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制定,保障房的资金来源与公平分配固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出台,却已经证明了是对房地产调控起到了预期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的保障房开工建设时抵触情绪远远大于接受心理,保障房开工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正失去对土地成交量的控制,也意味着依靠土地谋求GDP数字增长模式遭到打击,地方官员们已经不知道如果不卖土地又能靠什么增长地方财政收入?
保障房开工需要的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融资,无异于是在掏取地方财政的腰包,割肉之举是当然是地方政府不愿意做的事情,但也不敢违背中央政府的民生政策,保障房的数据泡沫就自然而然地制造出来了。
尽管对保障房建成之后是否真正用于民生,而不被寻租者、资产者获得的担忧依然存在,然而实打实的保障房建成会为人们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提供可能,现在地方政府的数字跃进只能是用一种新的泡沫掩盖另一种泡沫——没人希望因为地方官员的唯上心理产生的数字跃进让历史重演。
网言网语:
网友:以开工数作为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规定了在一定时限内交工验收一定数量的保障房才有实际意义,并且作为对各地政府的考核指标。
网友:什么都可以造假,难道这不可以?
网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将所有的正常的商品楼开发项目全部列为棚户区改造,列入保障性住房,数据自然无限制扩大,我想许多地方也是这样,所以有了保障房大跃进。
 数据造假--CPI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怒斥一些物价局工作人员“闭门编造数据”的行为,并称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轻则通报,重则开除”。
这条消息,让网民们觉得很解气,有网友认为,这是发改委要对物价数据统计顽疾动手术的信号。我倒是觉得,这未免乐观了一点。但周望军的这番话,仍然相当有价值,“物价数据造假”这一公开的秘密,终于在主管部门官员的口中得到证实。
其实何止是物价统计数据会造假呢?不管是地方GDP还是平均工资,但凡涉及到数据统计的,都或多或少有造假的现象存在。今年年初刚刚卸任的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林贤郁,就曾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感慨道:“数据造假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一位地方的统计局长在电话里向我诉苦,统计工作压力很大,有些事情无法左右。”可为佐证的是,地方上报的GDP总和,竟然屡屡远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曾表示,2009年全年地方GDP之和仍将高于全国GDP。上月初,国家统计局更是牵头部署了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矛头直指地方上的GDP造假。
地方GDP注水的根源,并非地方上的统计部门没办法给出真实的数据,而是在“数字政绩”的压力下,不得不将数据涂脂抹粉一番,而“数字政绩”的根源,则在于我们的官员考核体系,太过倚重GDP之类的经济数据。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已是舆论共识。GDP注水如此,周望军提到的一些地方物价局工作人员“闭门编造数据”,我想同样也是如此。但周望军显然还是比较客气,他把编造数据的原因归结为“不到现场去调查产品具体价格”,其实你想想,在“统计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即便天天跑现场,最后拿出的数据,谁又能确保真实呢?为某种需要涂脂抹粉,这才是根源。
解决日益严重的统计数据注水问题,“执法大检查”之类的措施,严格的问责,官员考核体系的反思,这些当然需要,但更需着力的破局点,恐怕还在于打破数据统计的政府部门垄断态势。想象一下,一旦物价统计数据出现竞争,媒体和专业研究机构也能惯常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那对物价部门来说,“我说了你就要信”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要求物价部门必须发布与民众感受吻合的物价统计数据。
前段时间,北京、广州等地的媒体纷纷发布“房租大幅上涨”的调查结果,但很快就遭到了住建部下属房地产经纪人学会调查报告的否定,称媒体报道的涨幅夸大了。但很多人觉得,住建部下属机构的否定不可信,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相信媒体,这样的舆论风向,显然是一种更大的压力。你看,如果利益超然的独立机构能时时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来,跟政府部门的数据相比较,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数据造假--在美中国公司频频吃“红牌”
3月至今两个多月里,已有18家中国上市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一时间,华尔街的中国概念股处境尴尬。业内人士指出,财务不过关、业绩不理想以及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做支撑或许是中国概念股在美频遭退市的原因。
 财务数据过分包装 甚至造假
华尔街的中国概念股危机进一步升级。当地时间5月23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东南融通公告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对东南融通展开调查。5月21日,盛大科技收到纳斯达克退市通知,宣布不接受盛大科技于4月1日向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提交恢复交易申请。
自今年3月以来,美国股市刮起一阵中国概念股停牌风,中国高速频道、艾瑞泰克、盛大科技、盛世巨龙、纳伟仕、智能照明、福麒国际、数百亿等近10只中国概念股被停牌或退市。
此前,中国互联网公司正掀起了第三次赴美上市的热潮,从优酷、当当、麦考林、搜房,到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形成热潮。来自清科资本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39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占据了美国市场全年首发募股公司数量的近1/4,美国2010年表现最好的10大首发募股公司中,有4家来自中国。到了2011年,投资者追捧中国概念股的热情有增无减。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互联网风险投资的投资金额近7亿美元,几乎是2010年全年互联网投资金额总量。
但是,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上市当天或不久都宣告破发,让投资者大跌眼镜。
一个比破发更严峻的问题是:一些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后问题不断暴露。去年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B2C电子商务公司麦考林,在上市不久就遭到了来自美国投资者的5起以上集体诉讼,状告麦考林上市财务数据过分包装甚至造假,导致其股价一直下滑。
数据造假背后的名利之“贪”
一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政绩观,成了数字造假的直接的动因。一些领导为了让自己在领导面前确立威信和政绩,于是就大肆为自己的政绩作包装和造势。他们不是勤勤恳恳地为群众谋利,从项目、资金上想办法、找对策,而是动歪脑筋。明明没有那么多项目,却讲有多少项目,明明没有那么多税收,却说有那么多税收,以获取上级领导的欢心。
尽管这些迟早要被戳穿,但他们得过且过,瞒一时是一时。这完全是由于他们内心深处想通过这种造假,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想往上爬。没有从根本上将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上,而是将自己的政治命运和仕途置于一切之上。造假做假给上级决策带来了巨大失误,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决策性的灾难,这种人一旦获得更大的权力后,带来的恶果也同样更大。
正因为有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于是就有小康调查作假、GDP指标造假、财政收入夸大、农民收入虚高,这当中有技术上的处理,有事先安排好的演戏、有统一好的口径,造假手段不一而足,总之,是“官”念作怪、意识不正的表现。
更有甚者,为了套取上级资金,一些地方官员还通过造假保住贫困县或贫困镇的帽子。报载某个县的县长在调走前,自豪地说,我为全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帮助你们保住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又,某镇镇长在调走前,沉痛地说:我最大的遗憾没有为大家保住贫困镇这顶帽子。这些行为都是没有大局观,不劳而获和小团体利益思想在作怪,是一种挖国家墙脚行为。
造假有时还是迷惑百姓的幌子,想从百姓口袋里掏钱。一些企业和不法商人采取各种手段,花钱买媒体、雇佣记者一会宣传房价要涨,一会儿报道房价要跌,手段等等不一,领域也各不相同。总之,搞来搞去,搞得人心惶惶,忽悠的是百姓,无非是想把你口袋的钱掏出来。凡是企业在造假,美名曰:为了民生,你可要记好了,千万要捂紧你的口袋!
(来源:财识网综合)
Tag标签:CPI 数据造假 上市公司 保障房数据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