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梅转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贫困问题是指影响到亿万中国百姓的,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农村的,一种相对或绝对的物资匮乏状态。
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人均收入大幅增加,贫困率自1981年的85%下降到了2012年的10%(贫困定义为平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数量)。然而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增加了。进一步扩大的收入差距尤其表现在城市、沿海地区和乡村、内陆地区的生活标准差异上。同样,健康和教育支出的不均等也有扩大。因有相关报道指出中国对贫困率的低估使得确切的统计数据仍有争议。[3]
一些不平等现象的扩大被认为是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但是包括国家卫生医疗制度和“铁饭碗”就业保障和福利系统的废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诸多限制以及不得出售或抵押农村土地,和90年代对沿海地区过度倾斜的投资和发展在内的相关政策都可能是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的原因。中国分散化的金融体制依靠着地方政府对卫生和教育的投入。这导致了贫穷的村庄不能负担良好的服务,贫困的家庭不能支付高昂的基本服务开销。
近年来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同样是一个问题。这在刺激一个不能产生更多新职位的城市工业部门的同时,也限制了政府增加支出去提升基础服务解决不平等现象的能力。[4]最近,政府倾向政策,鼓励流动人口,资助贫困地区和家庭的教育和卫生服务,平衡经济发展,使之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国内消费和公共服务,以此来缩小社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