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主党中国农民悲苦观察:中国农民工的历史意义与作用

2013年08月20日 综合新闻 ⁄ 共 87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郑秀梅转自华龄出版社

三、城乡劳动力供求梯度落差的存在, 必然导致农民工的大量流动 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存在, 形成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势能。 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发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变 化: 一方面从传统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 4 亿多农业劳动力, 他们有着空 前高涨的生产热情, 迫切希望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下与生产资料相结 合, 可是由于耕地有限, 其他生产资料亦十分贫乏, 能够与每个农民家 庭结合的生产资料却少得可怜, 农业劳动力明显地剩余了。新旧体制 38 中国农民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的更替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成“显性”。另一方面是, 农业生 产责任制使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在事实上解体, 农民终于获得了对自 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从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体制下被彻底 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自由地“离土”、“离乡”去谋生, 也可以自主地受雇 于他人, 成为“自由”的农业剩余劳动者。这是农业剩余劳动能够跨地 区自由流动 的一 个重要 条件, 也 是我国“ 民工 潮”形 成的 一个 重要 原因。 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来看, 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 展需要大量从事强体力劳动的农业劳动者, 同时城市制度的改革也为 吸纳这部分劳动者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80 年代中 后期起, 广东地区尤其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 沿海其他城市, 90 年代的上海浦东新区, 都先后进行规模空前的基本建设。包括修公 路、铁路、地铁, 造港口、码头、机场、大桥, 挖隧道、建高架, 还有大量的 工业、商业、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和旧城区的改造等都无不需要数量巨大 的强体力劳动者。同时, 随着这些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 境外投资者开 始大量涌入创办大批三资企业, 并带动私人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和商业、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这也对劳动力产生新的巨大需 求。总之, 沿海城市和地区的改革发展及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对劳动力 产生了急迫而又大量的需求, 使城市劳动力供求失衡, 特别对强体力劳 动者的需求出现巨大缺口。① 这种劳动力供求梯度落差的存在, 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转移的巨大动力, 即使存在一些制度性流动障碍, 也必然被这种巨大的 势能摧垮。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