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全委会美国委员会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洗脑观察— “浪潮”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教育中的表现

2012年11月06日 综合新闻 ⁄ 共 360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李星 转自豆瓣

为何“浪潮”会发展起来,而且发展到如此无法控制的局面?原本只是文格尔老师在活动周为他的“独裁统治”课所做的一个创新的实验活动,最后却以学生蒂姆吞枪自杀作为结束,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个事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深入其中,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
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同学们参与这个活动仅是为了一种乐趣,他们对原本要阅读的大堆关于“独裁统治”的资料毫无兴趣,他们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这个实验活动很新鲜,以至于大家至少大部分人都冲着好奇心去参与了。当然,这也是为了验证开课时文格尔老师的问题“你们觉得法西斯主义无法在现代社会再版吗?”,那么看来大家证明了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和新鲜感参与了,那么后来的情形可以说是大家都在“浪潮”中迷失了自我,以蒂姆和马尔科为代表,马尔科虽然爱自己的女友,但最后却为了浪潮打了她;蒂姆更是把“浪潮”看作自己的生命,当“浪潮”被宣布解散时,他也因此崩溃自杀。包括大家在水球比赛时为集体而暴力排外的行径,还有最后因为马尔科醒悟后反对“浪潮”而把他“绑”上台示众的行径,皆说明大家在“浪潮”中渐渐没了自我,心中只有“浪潮”,他们甚至忘了建立“浪潮”的原本目的是什么,只是这么维护着“浪潮”,为“浪潮”抛弃了原有的价值观、个性思想。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这一群“浪潮”拥护者还只是些迷茫的青少年,他们缺乏人生阅历,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受老师等相对的权威人士思想的影响,正因为他们迷茫,他们才需要一种思想,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极权主义的起源》里说到“他们生来倾向于各种意识形态,因为他们将事实解释为只是一般规律的一个具体例子,否定事物的巧合,发明了一种适应一切的万能解释,假设它是一切偶然事物的根本。”可以说“浪潮”就为这群青少年设置了一个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他们自然紧紧跟随。
第二,以蒂姆和马尔科为代表,他们都缺少一个温暖的家庭,尤其是蒂姆,被视为“软脚虾”的他,其实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而他也只有在“浪潮”这样的集体中能够找到他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他有权利去表达自己对“浪潮”的想法同时能够受到文格尔先生及同伴的认可,他为“浪潮”设计LOGO并不顾生命危险把它印到标志性建筑物的顶端,他还自愿去做文格尔先生的贴身保镖,他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浪潮”被宣布解散时,蒂姆会显得如此崩溃以至于向同伴和自己开枪;同时他也因此不再受人欺负。我想大部分人都和他们一样,他们在“浪潮”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他们不再孤身一人,他们不再受歧视,在这个集体中,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
以上是“浪潮”之吸引人的地方,如果说第二点可以算是个积极的东西的话,那为什么事态还会向如此糟糕的方向发展?
“浪潮”的特征是什么?强大的纪律性、领袖、人人平等、集体荣誉与团结、排外都是其关键词,即“独裁统治”或是极权主义专制统治的关键词。如果人人平等、集体荣誉和团结等是它的积极面而不至于使之变坏的话,那正是其强大的纪律性、专制领袖和排外性等则导致它向坏的一面发展。
“浪潮”中,文格尔老师即是“独裁统治者”,每个成员都要拥护他,对他保持绝对的敬意以致称呼其为“文格尔先生”,同时他也有着独裁统治者的气质,他态度坚决,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必须先举手,如果不听则要被赶出教室。而整齐的座位排列、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和LOGO等则充分体现了“浪潮”的纪律性,正是这种纪律性对这群青少年思想的侵入导致他们没有了自己,心中只有“浪潮”这个集体。一开始,若学生们只是出于新鲜感而参与了这个活动,那么他们一旦踏入了“浪潮”这个组织,他们就无法退身,而且必须遵从,否则就会像卡罗一样被排挤。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因为一个人是无法面对大多数人的,当大多数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你却反着干,这样孤立无援的状态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
再是排外,其实当文格尔先生让大家集体踏步并说“让底下的无政府主义吃灰”的时候,他不仅教大家团结,更是树立了一个敌人。《极权主义的起源》还讲到“政党和一般的公开社团只认为那些公开反对它们的人是敌人,而秘密会社的原则一向是‘凡是不公开表明归属的人都应排除在外。” 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意思;包括卡罗的弟弟不让不会“浪潮”手势的小学生进学校,更是把不属于“浪潮”的人排除在外。于是,“浪潮”就此成了一个神秘而让人敬畏的组织,这一点更加吸引了或者说是逼迫了更多迷茫的青少年加入这个组织。
而每个人内心都有暴力因子,作为个体他们不敢施行暴力,因为会遭到总人的反对,但是现在有了“浪潮”的庇护,那么,只要是为了“浪潮”都是对的。他们对“浪潮”如此崇拜与维护以致于任何有害于其利益的事都将引起他们的暴力行为,而且他们不怕后果,因为有一大群人为他的暴力行为撑腰,这就是为什么水球比赛中会出现暴力,马尔科为什么会出手打自己爱的女友。每个人都不是为个人,而是为集体的利益,他们甘愿为集体牺牲自己,为什么呢?
究其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群青少年的迷茫,他们缺乏对生活的信仰,同时以单个人的力量无法面对这个社会的黑暗面,于是他们才会如此需要这样一个组织,好让他们找到他们的价值、归属,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价值都是虚的,但他们迷失其中,反正大家都这么在做,就默认只要是为了浪潮,那就都是有意义的。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会觉得"浪潮"所发生的正是我们中国学生所普遍在经历的。可以看到两者间确实有很多相似点,像是学生必须听老师,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独裁者);座位都是被老师安排的而且很多时候根据成绩的好坏而带着偏心,学生必须穿统一校服,发表意见要举手(纪律性)等。
而唯一或是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浪潮强调"集体",而中国学生仍处于"个体"状态。可是浪潮的"集体"特征反而是其稍微可以发光的地方,至少这给很多青少年带来了温暖,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但是中国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保留严格的纪律性、教师专断性的同时,却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像是成绩差的学生就会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偏见;同时,“浪潮”中的集体荣誉与团结以及排外在中国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而排斥团队合作。如果把“高考”看作中国式“浪潮”的目的,那么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他们并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老师,也大概只是为了自己的奖金、名气等。可是要命的是,它却像“浪潮”里所表现的一样,每个青少年都迷失了自己,忘记了他们本身真正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被束缚在“高考浪潮”的纪律性以及无法退身的厚厚的高墙里,同时把“高考浪潮”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高考失败的学生跳楼自杀了。
可以说“高考”制度是打着“民主”幌子的专制,看似每个青少年都能公平竞争大学,但实际上这只是政府为选拔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所设置的一个测试,他们没有看到青少年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而只是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发展学生,要求每个学生学一样的科目、给每个学生一致的答案、然后要求学生参加一样的考试;没有问学生你想学什么、你想得出怎样的答案、你想参加什么竞赛或考试。
好在全球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可以认识到高考制度的弊端,于是大多数学生都是一边批判着高考一边无奈为了生存而适应它。正所谓要想改变世界则首先要顺应世界,高考制度就是这样子存在着而且一时半会儿改不了,那我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只好顺应它。也许我们的个性有所被压制,但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在课后发展它。
那么“形式主义”也由此而生。我们批评高考制度,却又无力反抗,于是当面积极应考,背后各种批判;正如应付老师检查寝室卫生,要检查的时候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一走我们还是原来的习惯。这又不难解释现在政府的腐败与逢迎上级一套,他们都是从高考中出来的,那么即使厌恶高考,厌恶权威,但是要生存,要成功,不得不逢迎,不得不积极备战高考,只能将一肚子火在背后发泄。面对老师亦是如此,老师上课教的,我们是记下来了,因为考试会这么考,但是我们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也许有些人已经被压制了以至于无法有自己的见解,但还是可以看到随着网络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不再完全相信老师而是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观点。可是很少有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我高中时有个男生倒是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班主任当众批评了他,说他以后难以在社会上生存,这真的很让人悲哀。包括最近听说为了喜迎十八大,省领导来各大高校查寝,要求每个寝室都收拾地跟部队里的一样整齐划一,这不禁让人冷笑,如果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的话,那是盼不到头了。
于是我在想,既然现在大家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在“高考浪潮”中竞争并且反高考呼声一片,是不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反高考之浪潮”的集体?是不是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现状才可能有所改变,还有那可笑的形式主义?

给我留言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